科技领航“二次创业”(关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8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6月5日,泉州市共有11个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签约项目,获得2012年福建省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扶持资金
在银根紧缩的局势下,融资难、项目难上一直是泉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难题。争取各类项目经费,是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渠道之一
最近,泉州一针织公司开发出一种由百万根纤维支撑、呈三维立体结构的“间隔织物”的新型针织品,业内人士将之戏称为“3D针织品”。当它作为原材料应用于“高性能保健枕头”开发时,其独特的抗压、透气、排湿等功能令保健枕头增色无数,据研发人员介绍,用“3D针织品”为原料制作的枕头一个售价在600元以上,远远高于普通保健枕头……
在近日举行的科技新产品成果展会上,泉州科技局一共发布了50家企业的61款科技新产品,集中展示泉州依靠科技领航“二次创业”、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最新成果。
数据显示:2011年,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98亿元,增长19.9%,占工业总产值的15.4%,尤其是大量导入科技研发的纺织鞋服、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等行业增速均超过20%。
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总结:“推进科研、产业、资本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的关键。”
产业
倒逼生成“4个90%”
近日,泉州日亿光电与广东工业大学等院校开发的共晶工艺技术,攻克了困扰整个行业的大功率LED照明散热难题。谁也没想到,实现这一突破的主导者林积锁涉足光电行业未满5年,此前,他的老本行是玩具制造。
无独有偶,华宝集团与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研发“生化染整技术”改进面料品质,在巩固石狮市纺织染整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还深入新能源技术领域,将油料植物、海藻油脂等转化为燃油替代品“生物柴油”。
近几年,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传统产业面临成本上涨、利润压缩的被动局面。许多传统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率先导入科技元素拓宽利润空间。
一边是固守老路,在困境中苦苦挣扎,一边是链接科技,寻得柳暗花明,活生生的现实,令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对科研趋之若鹜。纷纷加快科技人才引进、设立研发中心,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机构等,在依靠科技寻求突破上各显神通。
安踏鞋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3%以上的经费,在总部成立国内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设立产品设计开发中心,建立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开发队伍,还创造性地为供应链配套厂商共建实验室,开发前沿技术,实现产业链共赢。经过多年探索,安踏研发出“A-form足弓减震技术”、“A-Core芯技术”等核心技术,在行业整体低迷的局面下,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上升20.2%,达89亿元,利润增长11.5%。
泉州先创公司把引进的部分高端人才吸纳成为公司的董事与股东;联拓公司则引进参与欧美标准制定的海外高端人才;泰克通讯更将院士团队“连土连根”移植过来,率先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进行项目合作……
以安踏鞋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的自觉的链接科技、加大研发创新,在泉州各大优势产业中已形成如火如荼之势,在泉州已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四个90%”格局,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90%的研发人员都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55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96家。企业建成研发中心400多个;专利申请量8690件,其中发明专利911件;专利授权量6391件,其中发明专利258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支出的3%,比2009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
政府
构建无缝对接平台
在一个以民营企业、传统产业为主的新兴制造业城市,“四个90%”格局来之不易。探究这背后的原因,笔者发现,这一切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顺势而为。
为了铺平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对接的道路,避免企业走弯路,泉州市科技局主动向全社会征集技术创新需求项目,通过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搭桥,涵盖科研项目对接、生成、聚焦、攻关、成果转化及项目可持续发展辅导培育等环节,延伸科技管理服务链。
截至目前,已征集的技术需求达600多项,主要涉及纺织鞋服、装备制造、陶瓷建材、食品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并与华侨大学合作,初筛重大项目55个、重点项目221个,建议合并项目25个,推荐项目对接283个,最终筛选出5个重大专项和91个重点扶持项目。
入选项目最多的是纺织服装产业,“适用于纺织鞋服的新型功能材料推广”、“再生竹纤维和竹原纤维研发与应用”等成为该产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其中被认为值得生成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无水染色技术”目前已进入待实验阶段。专家认为,该技术可基本消除传统水染色工艺的主要缺点,将染色周期从数小时缩短到数十分钟,如果能够从单一企业推广到整个印染业,将从源头解决行业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由科技局牵头组建的泉州市科技创新联合会正在紧张筹备中,依托联合会,将科技信息较不对称的民营企业与科研专家融合在一个平台上,以便实现更有效的互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泉州政府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缩短科技成果市场转化路径的良苦用心。
据颜志煌介绍,这一平台,至少可以实现企业与专家间项目合作的常态化对接机制、专家评审责任制、项目攻关机制以及攻关项目科研机构竞争机制,以期实现企业与科技的更快对接、有效攻关、择优攻关等目标,使科研力量更快地成为泉州企业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据悉,“十一五”以来,泉州初步形成科技服务体系。全市共与全国8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1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
投入
形成多元融资渠道
6月5日,泉州市共有11个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签约项目,获得2012年福建省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扶持资金。在前9届交易会中,泉州获得资金共计7580万元。
“在银根紧缩的局势下,融资难、项目难上一直是泉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难题。争取各类项目经费,是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渠道之一。”颜志煌说。
据统计,2011年泉州共下达国家、省、市科技项目443项,获得经费13618万元。同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5.82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经费5182万元,增长11.5%。
颜志煌同时表示,面对泉州民企庞大的资金渴求,有限的项目经费及财政投入仅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则通过市场途径获取科研资本。
5月初,拥有4项皮革专利技术的兴业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在其募集7亿多元资金后,趁势推出包括“年产150万张高档皮革后整饰新技术加工”等重大科研项目。
而力声(福建)通信有限公司在天津股权交易所的正式挂牌,成为泉州市首家在“天交所”挂牌的科技型企业,当日,泉州市政府还同“天交所”签订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挂牌交易合作框架备忘录》,推动“天交所”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区域市场,是泉州市探求科技型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生动写照。6月11日,天交所传来喜讯,晋江3家食品企业同时在天交所挂牌,创造了天交所单次企业挂牌数最多、企业启动改制到挂牌用时最少的纪录。
在泉州科技局等政府部门助推下,越来越多的民企走出了一条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新路子。
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及境外上市,培育私募股权融资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一方面,以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鼓励各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鼓励国家高新区内非上市企业进入“新三板”。
据悉,泉州兴业银行支持高新产业授信金额50亿元,红桥创投基金募集5亿元,设立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数字对讲机通信等产业集群。另外共有53家企业与券商达成合作意向,10多家企业与券商签约,正在争取泉州高新区进入“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
在政策积极引导下,泉州民营经济创新多元化科技融资渠道,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合力,为传统产业成功“二次创业”提供了可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