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中国创新需要复制航天体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9 02:2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16日下午发射升空的中国神舟九号宇宙飞船,在18日14时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对接,三位宇航员将在天宫一号实验舱进行为期6天的工作和休息,为中国在2020年建立太空站计划迈出重要一步。

  尽管美国与俄罗斯(前苏联)很早前就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甚至美国多次成功登月,但这不能抹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航天大国的事实。随着中国航天技术日臻成熟与航天战略的稳步推进,而美俄等国航天活动恰逢陷入低潮,这意味着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逐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值得中国人骄傲。

  但是,有一小部分人对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投资感到困惑,认为应该将资源优先投入到教育和民生工程。这种将航天发展与民生对立的看法是错误的,中国确实应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但这是财政资源分配结构的问题,因为财政资源并非稀缺,中国政府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浪费并转移到民生事业,而不是将航天投入视为挤占财政资源。

  航天事业对于一个大国的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因为太空正在成为新的战场,或者说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航天技术投入可以带来一系列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并培养出庞大的科技人才群体,为国家的科学发展打下基础。

  根据一项研究,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事实上,目前从计算机到手机等一系列新经济技术产业,几乎都是航天与军事技术的转化。上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带动了美国计算机、超高强度材料和耐高温材料等领域的一大批新兴科技工业群体的出现,其派生出来的上千种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上世纪后20年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航天投入也创造了巨大社会效益,比如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但是,航天工程的好处并没有得到充足的宣传。因为媒体对于航天的报道过于政治化,多强调民族自豪感,而很少科普报道。现在还有将航天报道娱乐化的趋势,比如过于关注航天员成长和工作的故事,载人航天被媒体作为一个故事对待而非科学活动,从而阻碍了国人对航天意义的正确认识。

  中国应该从航天活动中加强科学普教育并传播创造性的科学精神。现在的社会,从学生专业选择到就业,普遍趋向选择政府机构、金融与地产等高收入且稳定的部门,而工科专业被认为缺少升官发财机会。这种社会风气对国家的创新与发展不利,中国应该鼓励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倡导科学精神。

  事实上,航天领域在中国普遍存在官僚习气的体制内是一个特别的部门。由于要确保技术与质量不能出任何差错,并追求技术进步,所以工程技术人员在航天体系内地位很高,只要技术过硬,就会在技术路线体系内提拔重用,且薪水可能比行政体系拿的多。在载人航天领域,中国技术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80%是40岁以下技术人员。

  这与中国其他研究领域论资排辈,且以大而空的论文决定职务的行政管理方式截然不同,以能力来决定其地位和收益,更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与科学精神。中国应该在国家科研领域内大规模复制这种体制,正是因为科研机构的官僚化才阻碍了中国的技术创新与进步,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体制创新和那些具有理想主义的年轻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