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外汇占款如何影响流动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3 03:19 来源: 经济日报

  在人民银行公布的月度统计数据中,“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是金融市场高度关注的又一项指标,因为这也是一个与流动性有着密切关系的数据。

  1993年以前,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是中央财政透支和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由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且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收支曾经多年呈现“双顺差”,因此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到了2008年以后,市场普遍把外汇占款的变动当做解读货币政策走向的一个重要信号。

  外汇占款重要性凸显

  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进入国内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流通使用,国家为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货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银行购买外汇形成本币投放,所购买的外汇资产构成银行的外汇储备。

  由于银行结售汇制度由银行柜台结售汇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两层市场体系组成,两个市场上外汇供求都存在管制刚性。“外汇占款”也就相应地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二是统一考虑银行柜台市场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两个市场的整个银行体系(包括央行和商业银行)收购外汇所形成的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资金投放。

  其中,前一种外汇占款属于央行购汇行为,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后一种外汇占款属于整个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购汇行为,反映在“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

  与两种含义的“外汇占款”相对应,在严格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形成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而整个银行体系收购外汇资产形成全社会的外汇储备。全社会的外汇储备变化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储备资产”下的“外汇”一项。

  两种含义的外汇占款对国内的人民币货币、资金各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中央银行购汇→形成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投放基础货币;2,整个银行体系购汇→形成全社会外汇储备→形成社会资金投放。

  我国外汇占款不断增长主要缘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我国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企业不断地将外汇出售给商业银行以换取人民币,商业银行又不得不将换购回的大量外汇出售给央行以换取人民币,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二是由于国际热钱的流入。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国际热钱持续流入国内的资本市场,如股市、汇市,为保持汇率稳定,国家必须购买交易市场上溢出的外汇,这在外汇管理局账目上的对应反映也是外汇占款。因此,外汇占款增减也往往被视为“热钱”进出的风向标。

  合理调控流动性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外汇占款较快增长的严峻挑战。1993年以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交替出现;1994年之后,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出现。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常项目顺差显著扩大,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在保持汇率水平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增长和外汇的不断流入直接导致央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为此,央行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大力对冲外汇占款增长,回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

  具体来说,这些对冲工具包括:首先,由于具有灵活和市场化强等特点,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一开始就选择的对冲工具。其次,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基础货币供应过剩的特殊情况下,央行把存款准备金率发展为常规的、与公开市场操作相互搭配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第三,建立起了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即在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的同时也降低了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普遍强化了资本约束理念。第四,则是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促进信贷结构调整。此外,还有对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政策引导,以及在市场化进程中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同时应该看到,流动性水平过高的压力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央行的对冲成本也在逐渐加大。不过,随着市场自身的调整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的推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将是大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利率、汇率等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推进,我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