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公用事业的市场化之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14:27 来源: 上海国资

  不少公用事业领域正在努力寻求市场化突围,试图在公益与盈利的双重压力下,创造出合理稳定的商业模式

   “没有一定亏钱的产业。”这是多数公用事业从业者的共识,而恰恰是这个行业,往往被人认为“离不开政府补贴”、“亏损、效益低下”,被视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坚冰。从2002年建设部提出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迄今已有十年。十年来,公用事业的市场化道路历经坎坷,始终在负重中前行。

   如今这样的局面正在慢慢发生转变,不少公用事业领域正在努力寻求市场化突围,试图在公益与盈利的双重压力下,创造出合理稳定的商业模式。

   而转变的钥匙,或许就在于划清边界,明晰权责。

   本期封面文章关注的是一个极小的却事关城市运行安全的产业——垃圾处理产业。这个行业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超过70%的市场化率,这些事实和数字,都在告诉我们:这个行业的市场化已经启动。

   有趣的是,今天的蓬勃生机,最初却是被逼上梁山。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垃圾处理问题亦日益严峻,传统的填埋处理方式难以为继。在强烈的市场需求面前,本世纪初,无害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且可持续运转的垃圾焚烧发电业,走进了几乎被垃圾围城的各地政府视线。

   该行业复杂的核心技术、密集的资本投入,致使政府传统在公用事业领域大包大揽的模式无以为继,放开、借助市场力量成为其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时亦明白,如果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资本不会对这个行业产生兴趣。

   一番博弈之后,造就了如今的局面。

   企业以BOT(建造—运营—转让)的模式参与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只需负责垃圾焚烧阶段的运营管理,更复杂的垃圾清运暂放一边;焚烧项目拥有政府贴费及发电上网两块收入,同时保证废弃物排放达到环保要求;政府按约投入资金,同时控制项目的盈利水平在合理区间,让公益和可持续发展保持巧妙的平衡。

   在市场化格局下,政府与资本均对自己的权责有了明确的认识,实际上即完成了垃圾焚烧商业模式的再造。“这样的经验是有普适性的,在其他公用事业中也是适用的。”这是不少受访者的心声。

   有了钥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步登天,前进的阻力依然。

   曾听一券商高管说过一段子,彼时东部一县级市水务企业上市,一日间融资十数亿,这使得各地政府皆艳羡不已,负责操盘该项目上市的他随后被多地政府请去“实地考察指导”。“我几乎一路上赔笑称是,而后直接打道回府。我做的上市公司员工只有300人,而同样规模的厂子,有些地方则养了4000号人,根本没法动。”

   这即是现在公用事业的现实,对原来的利益格局,谁也不会允许轻易变革。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或许得益于其是一个新兴行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少,在分割权责与利益的时候,阻碍亦少,而对供水、公交、轨交、出租等既有公用行业来说,大概谁也不会允许外界轻易动了自己的奶酪。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阻力越大,说明发展改革的迫切性越大,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绝不是一路坦途。在垃圾处理行业,政府为了吸引资本,往往将包袱沉重的垃圾清运收归己有,以给后续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营留出空间,而上市公司南海发展,恰恰是在投资垃圾焚烧项目后,进一步向垃圾清运延伸,政府权衡利弊后,亦认为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在效率上更高,顶住压力进行改革。这使南海发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打通垃圾清运与处理两个环节的企业,而这两个环节各自收益均十分可观。

  解决公用事业的市场化问题,需要时间,需要完善的谋划与布局,更需要走出第一步的勇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