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遗产绿色运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2 08: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张涵
特约记者 张渔 北京、伦敦报道
“本次伦敦申办的九成意义在于奥运遗产,不仅仅在于16天的奥林匹克运动。”
早在伦敦申办奥运会刚刚成功的2006年5月,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勋爵(Lord Coe) 就有过这样的豪言壮语。7年后的今天,新建的奥林匹克公园以及整个东伦敦在未来的18个月、两年甚至更长的发展规划也已展现在公众面前。
5月11日,负责全面经营伦敦奥运遗产的伦敦奥运遗产发展公司(London Legacy Development Company)宣布,在2012年10月后的18个月里,奥运村将从一个赛事中心转化为一个包括住宅、商业中心在内的新城市机体;2013年6月,包括公园、水道、体育娱乐场所在内的成熟社区,将为东伦敦20年的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
事实上,本届奥运会能够留给伦敦的并非只有转型后的奥林匹克公园。花在伦敦奥运会的每一镑里,其中超过一半——大约75便士,并非用来建造华丽的奥运场馆,而是用来改善奥林匹克公园所在的东伦敦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400年,东伦敦这片区域被重工业“缠绕”。17世纪,该地区主要发展纺织印刷,18世纪建造汽油工厂,近两个世纪则被废料、化学物品、胶水工厂、垃圾填放以及汽车厂等工业污染。
而现在,伦敦东区正在发展成一个伦敦乃至英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科技企业进驻科技城、有大型地产项目潜力的奥林匹克公园、新的大型购物中心等等。曾有“城市伤疤”之称的伦敦东区或在奥运会后成为跨国公司炙手可热的投资地。
“整个伦敦奥运一直以来都格外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伦敦为什么能够获得奥运主办权的主要原因。”为超过130个奥运场馆提供工程咨询与建筑设计服务的英国公司阿特金斯(Atkins)项目主管Steve Cardwell向本报记者表示。
正是主打的“奥运遗产”概念,使得当时已经主办过两届奥运会的伦敦在巴黎等城市的强势竞争下抢得了2012年第三次奥运会的主办权。而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仅从奥运村的建设理念及后续发展看,小到场馆建设中每一把椅子的材料、大到比赛后场馆的运营都在这次奥运会筹备中发挥到了极致。
“临时租借”场馆建材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国家在一边建设场馆的时候便一边考虑‘继承’问题。” 伦敦发展促进署(London & Partners)奥运事务主管Janet Coyle表示。
阿特金斯公司项目主管Steve Cardwell向本报记者表示,“临时”和“环保”是其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考量,这样才能使场馆和资源真正“继承”下来。
伦敦奥运会的比赛场馆共有34个,它们中既有新建场馆、已建成的场馆,也有一些在英国著名景点中设置的临时场馆。
Steve Cardwell表示,该公司所负责的130多个设施中都有临时元素。
以主体育场“伦敦碗”为例。8万个座位中有55000个是临时座位,奥运会结束后将被拆掉,只剩25000个固定座位,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的社区体育场。就连主体育场上方的遮阳棚,也计划在会后拆下来做成纪念袋出售。与“伦敦碗”命运类似,游泳馆“海浪”的1.7万个座位在奥运会后也将只保留2500个。
Steve Cardwell表示,在建造过程中用的很多材料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而非专门为奥运设计制造。“很多椅子都是用过的,有的可能是F1大奖赛用过的,有的可能是某高尔夫球赛用过的。”奥运会后,这些材料又将返回到市场上以后再用。“可以说,我们实际上是为奥运会租了很多东西。”
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为了保证长期稳定性,回收废物以及促进新的栖息地,阿特金斯公司更是要求超过95%的拆除物被再次使用,或者被回收。
该区域的土壤已经是高度污染类型的土壤,针对土壤这一回收难题,最终阿特金斯公司设立了一个“土壤医院”,超过80%被污染的泥土也得到了再次清理,并在工地上通过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得到了再次利用。
商业运营奥体公园
除去可拆卸的部分,永久性奥运场馆以及整个奥运公园的运营更是一个可能影响整个城市长期发展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奥运场馆的修护和运用将很难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英国采取把奥运的公共投入转包给商业企业进行后续运营的模式。
为了把奥运场馆再利用的工作做得更好,伦敦市长Boris Johnson牵头成立公司专门负责奥运后奥林匹克公园公共空间的开发和管理,现已改名为伦敦奥运遗产运营公司。
早在今年2月,伦敦奥运遗产公司就宣布,一旦奥运会结束,土木工程公司(BAM Nuttall)将协助把伦敦奥林匹克运动场改建成一座公共场所。
据报道,土木工程公司(BAM Nuttall)以7600万英镑获得该项合作,届时将交出全球最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奥林匹克运动场将重新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奥运场,内有全英体育馆、住宅区、学校、医疗中心等混合社区等设施。临时场馆将拆除,包括篮球、水球馆,增加一倍绿地,改建奥运会期间搭建的桥梁和地下通道,将整座奥运园区连接到附近的社区。以上全是名为“清楚、连接、完成”新阶段工程计划的一部分。
除整体设计外,每一个功能区块也都包给了不同的企业。据奥运遗产公司表示,截至5月,除伦敦碗与媒体中心外的其他各大永久性场馆已以竞标的形式分包给不同的公司和团体,奥运结束后将进行由政府监管和指导下进行商业运营。
以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Aquatics Centre, 游泳、跳水等项目场馆)和多功能体育馆(Multi-Use Arena,手球、残奥会盲人门球等项目场馆)为例,1月9日,英国社会企业GLL (Greenwich Leisure Ltd,格林威治休闲健身有限公司)击败多家商业竞争对手,成功获得赛后的10年运营权。
根据奥运遗产公司的官方声明,就业、培训和伦敦居民参与体育的机会将会是GLL运营合同的核心内容,同时它还将确保这两所场馆票价适中、便于使用,很好地融入奥运公园的赛后对外开放计划。
实际上,GLL并非唯一一家赢得奥运合同的社会企业。伦敦地区另一家长期致力于社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企业Renaisi, 也将与其他两家机构协作,共同执行奥运公园运营合同中有关社区重建部分的内容。
GLL计划与HCT以及伦敦社区废品回收网络LCRN达成密切合作意向,共同在伦敦东部地区开发创新的废品回收体系,这样GLL的成功还将惠及其他植根于社区的合作伙伴,共建一个可持续性的未来。
“伦敦碗”难题
事实上,伦敦奥运会场馆外包活动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末,伦敦奥组委就开始为“伦敦碗”找新主人,英超球队西汉姆联和托特纳姆热刺都有心接手,让这个奥运会主体育场成为自己的新主场。此后,西汉姆联凭借“不拆除跑道”的承诺获胜,但后来西汉姆联又因为热刺上诉,被取消经营权。
伦敦奥运遗产公司本应在5月21号之前就“伦敦碗”的未来做出决定,现在不得不将已经出局的12家机构拉回到投标中来,宣布将投标推后八个星期。
就在伦敦碗下落未定之时,奥运遗产公司爆出的新闻似乎又给遗产处置蒙上了一层阴影:6月19日,奥运遗产公司CEO安德鲁·奥特曼宣布即将在8月后辞职。安德鲁·奥特曼2009年起负责奥运遗产的总体规划,在批准西汉姆联对伦敦碗的竞标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不仅是CEO,伦敦市长约翰逊将原奥运遗产公司总负责人、工党成员玛格丽特·福特(Margaret Ford)换下,调任保守党议员兼前伦敦交通局主席丹尼尔·莫伊伦(Daniel Moylan)接替这一影响整个伦敦奥运遗产的重要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