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还是政府退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3 11:04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中国经济改革的基调仍然是市场化,这一方向不能偏离。政府在干预经济之后,最终需要退出,管住政府的手。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最典型的是“4万亿”刺激计划,显示了政府影响经济的强大力量。在刺激政策过度之后,宏观调控也要政府来出手收拾局面。松是政府,紧也是政府,政府最终能主导中国经济的盛衰。

  但是,政府如果过度参与经济是有代价的,一是效率低下,二是损害市场机制。哪怕政府再挽狂澜于既倒,也会给市场埋下许多负面的伏笔。我们不从理论上来论述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只从微观市场来看,就能观察到无数这样的例子。

  以近几年在中国十分火热的铁矿石为例,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今年4月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达到5700万吨。铁矿石库存已超1亿吨。据路透社报道,今年5月中国的铁矿石的库存量比过去四年的均值高出1/3。不久之前,中国看起来永不满足的胃口一直令铁矿石的价格居高不下,政府还在为此烦恼不已。但现在却面临着截然相反的问题:贸易商们正在把过剩的铁矿石、铜、煤炭以及其它金属和矿物资源一古脑地存进原本被废弃的仓库、停车场和谷仓中。

  有人会问,微观企业的商品买卖难道与政府有关吗?当然有。多年来,中国政府部门一直渴望对中国的钢铁行业进行整合,但收效甚微。通常来说,不断上涨的投入价格会推动行业朝整合的方向发展,但在中国则相反,即使钢铁行业需要调整,但政府却放松信贷,帮助钢铁生产商降低铁矿石价格上涨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免被淘汰出局。即使在目前成品钢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之下,中国政府仍然计划通过最新一次刺激方案再给钢铁生产商投入200亿美元。

  铜的进口同样如此。尽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铜的进口却增长了约70%。有市场分析人士在调研后表示,这些进口铜最终被堆在了保税仓库中,高及屋椽,不但堵住了门口,还占据了停车位。这种程度的“积累”与中国的“消费”完全不成比例。更值得警惕的是,仓库中堆积如山的铜并不是等着被制成铜管的,它们是抵押品——在政府试图抑制银行创造信用时,急需资金的公司就只好将进口商品作为一种筹资手段。

  中国经济改革的基调仍然是市场化,这一方向不能偏离。政府在干预经济之后,最终需要退出,管住政府的手。

  有市场人士评价,上述情况显示,从政策操作来看,中国政府似乎拒绝相信商品的市场价格。还有市场人士批评,根源在于中国政府实际上不许市场为资本定价。在资金分配方面,一旦信用配额、行政指令和政治关系替代了市场利率和公平的风险评估,各种小动作自然层出不穷,而政府干预的结果就是价格信号严重失灵,库存与过剩大量非正常存在。

  在中国市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我们到处都能看到政府干预的影响。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必将影响到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有人会说,在中国不要政府行不通,中国的国情还是需要政府。但从近年的经济实践来看,政府的刺激和干预总是阻碍了应该进行的调整。比如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早在2008年就应该进行一次大调整,但“4万亿”刺激救了房地产业,把房地产吹一个更大的泡沫来,结果换来了这一轮严厉的行政式调控。再比如钢铁行业,也应该随着上一轮调控进行淘汰,同样也是“4万亿”干扰了行业周期,制造了更大的扩张,把问题推到最后来算总账。算总账的滋味不好受,却难以避免。

  这几年经济的大起大落,除了国际环境的变化,还应该引起决策层在宏观经济管理上的深思:为什么我们总是逃不脱“松乱紧死”的周期律?为什么中国总是同时存在很多泡沫过剩和服务供给不足?在我们看来,这与政府的不当干预有直接关系:许多该放的市场没有放开,许多不该有的刺激又刺激过度,结果,宏观政策不宏观,人为加大了经济政策的波动,直接导致了市场的波动。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经济改革的基调仍然是市场化,这一方向不能偏离。政府在干预经济之后,最终需要退出,管住政府的手。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