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跨越与转型》:一个经济学家的求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4 15:42 来源: 新浪财经

  跨越后的转型,一个经济学家的求索

  ——读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教授新著有感

  近日偶拾中国经济出版社所出的《跨越与转型》一书,读来甚觉过瘾,作者是一位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全书收集了作者近三年来发表的论文、讲演和专访稿,洋洋洒洒数万言,既有对扑朔迷离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洞察,也有对我们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对策;既有对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分析,也有对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建议;既对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和汇率调整策略等作出宏观思考,也将关注点深入到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转型等等具体而微的层面。全书凝聚着一位经济学人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历程的理论思考,渗透着一位理论研究者亲身参与改革实践所感受到的“直觉深刻”,作者自称“整理这三年多的文稿,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当年火热的经济生活之中,一幕幕重大的经济活动似又历历在目地展现在眼前。”全书体现着一位学者独到的学术眼光、研究焦点和思考轨迹。

  最为解渴之处在于全书始终把“怎么办”作为关键词。连平教授运用他作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丰富的从业经验,以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分析对象,对经济 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对策建议。事实上,本书所描述的过去三五年,我们的国家面对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的经济社会面对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一批批学术精英以专业之长、学术之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聪明才智。在书中,我们看到作者多次使用“如何应对”、“目标与行动”、“政策工具”、“制度框架”、“业务转型”、“制度创新”、“战略抉择”等等指明发展路径的词语,以“怎么看”为理论基础,以“怎么办”为资政建议,分析透彻、评判中肯、对策可行。

  其实,无论是跨越还是转型,都暗含着一个逻辑主线,那就是“改革”。不冲破思想藩篱,不跳出常理窠臼,那就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唯有改革,才能实现跨越和转型。已经过去的几年直至当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改革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深水区和攻坚段。本书作者研究所涉及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现代金融体系改革等等,都是“顶层设计”层面的改革。通过本书,可以看到一位学者以学术探讨的方式,记录改革进程中如何科学研判现实棋局,如何不懈寻找最优路径,如何实现各种要素最优配比,再现了一个大党大国改革者所需要的智慧与审慎,勇气与担当。

  当下,正值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人们对改革普遍关切。如果我们将本书的“跨越”理解为前30年以开放为先导的第一次改革所带来的实践,那么“转型”就意味着我们接下来的改革将进入新的历史探索。过去“跨越”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需要当前和未来的“转型”逐一解决,诸如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防范,诸如社会领域的群体冲突和信任危机及信仰缺失,诸如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唤与忧虑等等。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尤其需要一批像本书作者这样既能仰望星空,又会脚踩大地的学者,需要一批埋首书斋、梳理思想、探求真理、守护精神的学者,他们独到眼光的洞察和卓尔不群的见解,是一个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改革前进的精神脊梁,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强盛的文化基础和持续动力。

  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们常常被问和自问的一个问题,就是理论怎样才能有活力、生命力和说服力?我想本书的启示或许正在于更为清晰地强调,理论不仅要告诉我们“怎么看”,更为重要的还要告诉我们“怎么办”。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是学者从埋首书斋、不求闻达,到走向社会、变革实践,这需要踏实的实践研究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也正应了中国的传统学术所强调的“经世致用”,所谓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学术的功能,或者说学者的使命,尤为重要的一面在于爬梳过去,给我们以历史视野,在于开启未来,给我们以更为准确的现实坐标。没有历史视野,也就很难定位现实坐标。一本好书,可以给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可以触动我们深刻思考当下的所处的坐标方位,可以让我们具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气豪迈前行。我想这正是《跨越与转型》所给我们的,也正是当下时代所需的。

  (俞厚未,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