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迫近 中国光伏背后的美国力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6 03: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梁钟荣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双反”初裁将于12月5日之前做出裁决,“双反”阴影袭来之际,大量美国企业却开始为中国企业撑腰。
11月28日,将有14家光伏企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陈情中美光伏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其中,多晶硅铸炉生产商美国GT SOLAR、逆变器商美国赛康科技、硅片企业MEMC等美国企业成为助推的力量。
自从2005年底尚德电力登陆纽交所算起,中国光伏行业在过去的6年中带动了一大批美国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加州桑尼维尔的光伏企业Sunpreme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浙江嘉兴秀洲工业园区,Sunpreme即将在此兴建一个30 MW的组件厂,主要来自世界银行旗下的私有部门贷款机构国际金融公司,参与投资的还包括Capricorn Investment Group以及中国本土投资企业青云创投。
接近青云创投一位人士告诉记者,Sunpreme主打产品是太阳能智能硅薄膜电池,这种电池基于金属硅,但它比传统的多晶硅要便宜,却远比通常多晶硅将太阳能转换成光能的效率要高。
“制造业企业如果放在美国,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没有竞争优势,惟有在中国,新兴能源会让巨额资本涌入,放大生产规模,从而让产品具备商用价值”。他说。
除了制造领域之外,美国设备商也深度介入中国光伏产业。
光伏上游产业多晶硅企业从美国GT SOLAR进口多晶硅铸炉,硅片企业则从MEMC、瓦克等美企进口硅料,中游的电池厂商则从美国进口生产线,下游系统厂商则从赛康科技等进口逆变器、STR及杜邦进口电池胶膜。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在一份文件中透露,2010年,美国太阳能产品的出口总额为56亿美元,净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同年,美国太阳能系统安装创造的直接价值达到60亿美元,其中超过44亿美元(总价值的75%)流向美国。
依靠美国设备商的优良技术,中国光伏企业产品质量迅速向世界水平靠拢,并成为国内为数不多技术可以与世界同步的产业,同时依靠欧洲市场的培育迅速成长。
同时,借助中国廉价的火电、土地、人力成本,加之数千亿的资本进入,让太阳能光伏平价时代提前到来。
CSI阿特斯一位高管对此举例,2007年光伏组件为24元/W左右,但现今已跌至6.5元/W。“以此价格,如在甘肃、青海等区域,已可以做到1元/度电的价格,在美国更有竞争力。”
中国企业已经把这种竞争力转化为效益。拜尔光伏的美国分公司近期已在纽约成立,帮助中国客户在美国启动近30MW的电站项目,同时决定50MW在12月底前开工,以获得美国联邦政府30%的补贴。
“有很多的中国投资人与我们接触,想要投资美国电站。”拜耳光伏董事长王学军表示,在美国金融紧缩的环境下,更多的中国资本以外资形式去参与美国下游电站的投资,让美国公众享有清洁的能源环境,“美国希望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来自中国的资金就是外资”。
一位光伏企业人士认为,整个光伏产业耗电较多,中国的火电电力较之美国便宜。因此“美国不需耗费本国电力,没有影响到本国环境,就享受到了清洁能源,在这一点上,中国是做出了牺牲”。
数据显示,1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系统生产安装按照综合耗电3千瓦时计算,1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生产安装耗电300万千瓦时。
有鉴于此,继光伏“双反”案中,由25家美国企业和组织抱团成立CASE公开支持中国企业之后,SEIA亦公开支持中国企业的抗辩,两大组织均为美国主流光伏企业。
SEIA认为,到2011年8月,美国的太阳能岗位达到了十万人,比2009年几乎翻番;2010年美国太阳能工业增长了67%,高于美国全国GDP仅3%的增长水平。在此中,中国企业合作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