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罗奇:印度风险高于中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8 11:36 来源: 财经网中印两国将成为全球经济下一个受害者的担忧越来越强。亚洲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经济体2010年-2011年均增长率为8.5%,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中印两国经济下滑,亚洲将会陷入危险之中,且全球经济衰退也将难以避免。
从中印经济严重依赖于全球环境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对外部需求的下行风险十分敏感,而印度则因其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和外部资金需求,将更多受到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但两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被过分夸大,特别是中国。的确,中国正为其在危机中激进的经济刺激政策而付出代价。大部分额外支出来自于银行系统,银行因此可能出现信贷质量恶化。此外,还存在有关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和通胀持续攀升的担忧。
尽管上述问题不容小觑,但其引发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一直关注经济稳定的中国决策者已采取预防性措施,并成功将通胀控制住。政府在农业部门采取了旨在缓解猪肉、食用油、蔬菜和化肥等供应瓶颈的行政措施,成功控制了食品价格的上涨,CPI因此降至2011年11月的4.2%。此外,中国央行2011年三次加息,如果现在经济状况恶化,央行拥有足够空间放松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如此,如果情况需要,中国拥有更大的政策灵活度。
中国对其愈演愈烈的房地产过度投机也采取了积极对策。2010年4月,中国实施了严厉的楼市新政,将首次置业的首付比例从20%调至30%,二次置业提高至50%。这项政策似乎收到了效果,2011年11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
有人宣称,中国经济是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这是一种严重夸张的说法。的确,中国全社会固定投资已接近GDP的50%,但住宅及非住宅投资合计仅占其中的15%-20%。具体到楼面面积,住宅建设占据了中国房地产投资的半壁江山。清理十几座一线城市私营开发商开发的住宅地产表明,如果房地产市场陷入崩溃,仅有GDP的1%将会受到威胁,而这并不会切实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
至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主要问题似乎是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带来的。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总值达10.7万亿元(合1.65万亿美元),占GDP比重26.9%。而大概近半数的政府债务是危机前遗留下来的。刺激政策导致的一些新增债务可能出现问题,但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为基础设施开发和住宅及商业建设投资提供了需求方面的支撑。这些因素缓和了信贷质量风险,加之65%左右的存贷比相对较低,可为中国的银行系统提供必要的缓冲。
印度的问题则相对严重。作为亚洲唯一的经常账户赤字的经济体,人们很难对它的外部融资问题掉以轻心。而印度的真正问题是,其政府政策的回旋余地远没有中国那么大。首先,卢比几乎陷入了自由落体,这意味着自2010年就开始上调基准利率以应对通胀的印度储备银行,很难切实放松货币政策;其次,政府综合大规模预算赤字占GDP的9%左右,严重限制了印度的财政政策自由。
虽然中国经济状况好于印度,但中印两国出现经济崩溃的可能性不大。如没有进一步的经济冲击,亚洲地区不太可能出现经济硬着陆。如今,欧洲货币联盟破坏性解体的可能性切实存在。如这种情况发生,中印和绝大多数世界经济体可能面临严重困难——中国出口骤减和印度外部融资压力骤增。虽然我仍对欧元持怀疑态度,但我相信,推动欧洲融合的政治意愿将占上风。因此,货币联盟解体的可能性不大。
在政治经济虚假繁荣的引诱下,西方国家浪费了自己的力量,而在战略极稳定的驱动下,亚洲国家的力量却得到了加强。但现在亚洲必须实现自我重塑,因为发达国家出现的日本式停滞正挑战着依赖外部需求的亚洲,亚洲需要转向依赖内部需求。
作者史蒂芬·罗奇为摩根士丹利非执行主席、耶鲁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