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万科问题井喷 王石称或因质量失去房企老大地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1 12:07 来源: 中国房地产报

  ■本报记者 刘晓云 深圳报道

  “大家要做好准备,万科可能会为了质量沦为老二老三。”在5月11日的股东大会上,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万科A,000002.SZ)董事会主席王石(微博(http://weibo.com))这番严肃沉重的危言,意味着这艘千亿航母到了需要大整修的关键时刻。

  分析者认为,今年以来爆发的一系列楼盘质量事件,仅仅是“墨菲定律”夹裹下的万科所遭遇的诸多问题之一。与管理人才流失问题一样,尽管可以找到各类偶发性因素的托辞,但企业快速发展和规模膨胀到一定程度所带来的价值观念与内部管控的失衡才是更深层次的根源。

  “质不过关,量只是过眼云烟,单纯的规模从来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更不会因为规模而影响公司的价值观。”5月17日,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问题井喷

  进入2012年,市场的持续低迷加速了楼盘质量问题的发酵,众多房企纷纷爆出“质量门”,身为行业老大的万科更是首当其冲,培育多年的完美企业形象倍受冲击。

  沸沸扬扬震惊全国的“安信毒地板”事件余波未了,深圳万科第五园六期精装修房又陷入“纸板门”事件;随后,福州万科金域华府百余名业主以质量问题为由,将福州万科公司起诉至法院;青岛万科蓝山项目业主维权事件则不断用“行为艺术”表达对万科诚信问题的抗议……

  从消费者对万科产品的赞许与信任,到不断爆出的“质量门”,再到万科业主维权事件的逐步升级,万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品牌与质量信任危机。有愤怒的业主们来到深圳万科梅林总部献花圈,打出挽联“哀悼万科已逝的品质”。

  业内同行对于万科的产品质量也一直不乏微词,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更是曾经尖锐地对万科提出批评,“万科的产品太粗糙,建议万科能做一次反省。”

  包括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微博)在内的开发商,都将这种质量问题的井喷一定程度上归结于不动产价格的波动。

  “市场调整期,包括产品质量在内的各方面投诉都会增加,与2008年情况相似。”万科相关人士表示,“此外,国内建筑、装修行业施工技术、工艺落后,现场手工作业多,一些质量通病难以完全杜绝,这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

  除此之外,多数业内人士也强调,过于追求高速的周转和规模的增长,使得万科的内部管理失控,尤其是在推行全面精装修后,这些内在因素导致万科的质量问题不断显现。

  这一点,万科自己也坦承无遗,“公司的规模化装修采购、施工相对客户自行装修有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消除细节失误和质量瑕疵。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对于万科而言,维持企业形象的相对完美,继而维持龙头老大的行业地位,是催生万科不断向高峰攀登的动力,千亿、两千亿、三千亿……但当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在不断增长的时候,如果停下脚步回过头来,可能会发现身后已是一片狼藉。”一位长期关注万科的观察人士如此表示。

  求质之途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最早一批明确提出楼盘质量把控体系的房企。早在1992年万科展开全国扩张时,由于对质量管理的不成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客户投诉和品牌损害问题。因此在1996年,万科将年度主题定为“质量管理年”,提出了“质量就是生命线”的口号和“要做没有质量问题的房子”的目标,并在随后陆续开展了“合金计划”、“珊瑚计划”、“磐石行动”等活动以提升楼盘质量,把控和客户关系管理。

  “质量一直是万科永不放弃的追求,任何时候质量都是万科的底线,不存在妥协的余地。”谭华杰对记者表示,总体来看,万科的楼盘质量这些年来一直是在进步的。

  然而问题在于,随着中国楼市的蓬勃红火、企业规模的飞速扩张、全国范围的大肆布局,万科对于质量的孜孜追求似乎逐渐显得力不从心。相比充满理想情怀、道德高度和人文主义的王石,财务出身的郁亮自2004年出任万科总经理之后,万科开始追求资产规模和周转率以及投资收益回报等财务指标,并抛出了10年后实现销售额千亿元的宏伟蓝图。

  “然而与其获得急速发展的高周转模式如影随形的,便是万科楼盘不间断的质量问题,尤其是近年来‘质量门’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上述分析人士认为。

  郁亮已经在深刻反思:万科要做到有质量的增长,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就是客户的满意度。

  “规模扩大后,任何一个局部的问题都会引发对公司整体的质疑。但客户投诉、外界质疑也是对我们最好的鞭策,会让我们更加如履薄冰,把质量这根弦绷得更紧。”谭华杰表示,2012年万科会继续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实行拉闸制度、实测实量,高质量完成年度开发任务。

  今年年初,万科全面启动了向日本施工企业学习的计划,陆续把工程师送到日本培训,学习工地管理经验,其重点之一就是对质量控制的研究学习。同时,万科也将邀请日本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在建项目进行工作指导,在各区域寻找合适的项目建立国内基地,引入日本管理模式,作为国内学习和成果应用的平台。

  “不得不说,万科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多于同行,尤其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质量门’事件之后,万科对质量问题开始有了重新的认识。”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艰难平衡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随之而来,面对奋起直追的同行,质量问题的凸显,给万科的规模增长提出了挑战,万科或将面临刹车减速。正如王石所说:“万科可能会为了质量沦为老二老三。”

  “其实王石此番宁愿不做老大的‘质量宣言’,在一定程度上是面临着身后气势汹汹的追赶者而采取的‘找台阶下’。”上述分析人士称。

  他表示,目前,无论是气势如虹的恒大地产,还是稳扎稳打的中海地产,都是万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旦万科因为“有质量的增长”而降速,它们的迎头赶上仅仅是时间问题。

  “万科要实现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的转变,相对其他开发商来说,这种转变更难。规模越大,万科承受的压力和遇到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盛富资本总裁黄立冲说。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顺理成章还是困难重重,这都是万科为多年高速增长埋下的隐患进行还债的必然选择,王石甚至将其描述成生死攸关的情形,“如果万科一意以利润为导向,那么后千亿时代可能面临覆灭式的危机。”

  评论人士认为,身为行业领袖的万科,在承担产品质量的考验上理应走在前面,其更要去面对由于质量管控的提升导致的成长速度的下降,都是一种特殊地位所应附带的勇气和担当。

  “万科要把质量看得比规模、速度更重要。”王石说。(本报记者宋振庆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