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9日 18:50 来源:财经网
【财经网专稿】记者 潘颖 5月9日,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发给记者的最新研究报告中表示,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大量超发,将中国宏观政策带入了两难之境,令中国紧缩政策前行艰难。
报告称,一方面,干预外汇市场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破坏国内经济稳定,加大央行政策操作难度,令中国政府维持人民币兑美元相对稳定的成本较高。截至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大幅超出了储备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如果放开人民币汇率,让其自由浮动,可能面临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的局面,影响中国企业出口。
由此,报告判断,中美两国进入了长期博弈过程。根据以往经验,这一博弈的最终均衡结果可能是,美元贬值有限,美国经济不会因此得到有力提振;而人民币也不会出现大幅升值。事实上,自去年11月美国实行二次量化宽松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却从118.6,贬值到117.7,贬值了0.7个百分点。
而麻烦远远没有结束。在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全球货币格局之下,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同样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此轮通胀压力较大,要求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另一方面,紧缩政策可能导致国内经济放缓,并且由于输入性通胀并不可控,“滞涨”风险同样存在。4月,PMI数据一改往年季节性上升现象,今年不升反降,显示经济出现了回调态势。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采取行政干预手段,诸多负面影响已经“浮出水面”。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出现收紧迹象。特别是,一些发电企业,在煤价上涨的形势下,正面临不同程度的亏损,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淡季缺电现象,更有地相继采取了限电和拉闸措施,影响部分群体的生产与生活。此外,此前对蔬菜价格上涨所采取的措施也已经起到意想不到的“菜贱伤农”的负作用。
沈建光说:“在全球货币体系的博弈之下,中国难有万全之策。”从短期来看,尽管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并存在“滞涨”风险,但仍然符合政府的调控预期,并且适当的减速对于防止经济过热增长来讲也并非坏事。未来应该更加注重刺激消费、落实保障房建设、减少行政干预等,以化解经济增长的短期矛盾。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