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IMF总裁之争测量国际金融秩序改革步伐

2011年05月27日 06: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涉嫌性侵犯辞职,迅速引发了针对IMF总裁位置的赛跑。前仆后继,本来是正常的权力交接,在IMF将近65年的历史上,已经历过许多次轮换。然而,没有哪一次暗战程度之激烈、博弈范围之广大比得上此次卡恩的继任者之争。从15日欧洲开始力推本洲人选到24日金砖国家组织表态,在短短10天内,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卷了进来。

  卡恩辞职的戏剧性因素当然是引发全球关注的原因之一,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全球经济权力格局的转移。卡恩及其将在未来几个月内确定下来的接班人,处于他们所有前任从来未曾经历的变革时期:一方面,欧美经济总量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占比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开始迈过对西方主导制定的金融规则无条件学习和服从的阶段,从亦步亦趋转向了警醒。当2008年金融危机发作之时,这种警醒又递进为对于国际金融秩序强烈的改革呼声。这一呼声在2009年G20伦敦峰会和匹兹堡峰会曾得到包括欧美在内的各成员的普遍认可,并成为非强迫性的预定目标。

  改革国际金融秩序,既包括对国际储备货币和计价货币的合理规制,也包括对于国际金融秩序平台的合理重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作为国际金融秩序的主要平台,其权力架构是否体现了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否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代表,当然是重要的考量指标。IMF作为2009年再次被确认的国际金融秩序的监管者和最后贷款人,其领导班子中有没有欧美外经济体的代言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还是坚持60多年来的“萧规曹随”,主要领导者总是充当欧美的权力掮客,不仅意味着金融危机高峰期时主要经济体曾经达成的以公开透明程序选举相关领导人的共识被废弃,而且意味着在危机疼痛之时所下的改革国际金融秩序的决心,被人为阻止。

  然而,事实似乎正在证明,伤疤没好就忘了疼的事情正在出现。卡恩还没辞职之前,欧洲方面已经开始提出自己的人选,现任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德国央行行长韦伯等名字屡被欧洲各国提及。显然,这一做法是为了在必然到来的总裁竞争中占据好跑道。而目的,则是延续60多年来欧洲人出任IMF总裁、美国人出任世界银行行长的传统权力架构。在这种情况下,现任IMF总裁助理朱民、巴西央行前行长费拉加、南非前财长曼纽尔等新兴经济体出身的金融领导人的名字也开始出现。

  同样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中的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9日在央行官方网站系统阐述了对于IMF总裁人选的看法,强调国际金融机构的领导人和高级管理层应通过公开、透明、择优的方式产生。这与2009年3月底G20伦敦峰会前连发三文抨击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可靠性如出一辙——都是周小川,都是通过央行网站发布。两者都透露出了中国对改革国际金融秩序的决心。这一点,在金砖国家选IMF总裁应重能力而非国籍的联合声明中再次表达。

  欧美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差异是否会令国际金融秩序摇晃?实际上,差异并不主要表现在人选上,而是表现在程序上。无论是现在领跑的拉加德当选还是新兴经济体中的周小川、朱民们杀出,关键在于是否经过了适当的程序遴选。如果仍然是欧美内部商量决定的结果,则程序的不正义必然导致IMF权威性的下降。如果是公开程序选择的结果,则IMF因卡恩事件所受的冲击,可以降至最小振幅。

  围绕IMF新掌门前所未有的博弈,结果目前还是个谜。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金融格局的新的权力来源的势头,已经确立。当下的博弈,只是提供了又一个证明。徐立凡(北京 学者)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