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时评:打破土地财政困局需要政治智慧

2011年06月02日 12:09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评论员

  如果一边依然是土地禁令,一边依然是用地冲突,这种矛盾即使赋予再多的红头文件,恐怕依旧无解。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反而是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加大对用地管理部门的公关力度,使非法用地变为合法用地。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应当让政府逐渐从土地利益掌控者角色中淡出。土地是人民的,应当为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服务。

  国土资源部近日在通报2011年第一季度12336国土资源违法违规线索和信访受理情况时透露,今年一季度,国土资源部接到的举报政府主导下的非法转让基本农田500亩以上、耕地1000亩以上的线索280个,其中17个已作为重大违法违规线索在查处。透过对这些举报分析,国土资源部认为,地方政府主导、支持、默许下的非法扩张用地增多。这些违法行为,多为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导或协助开发建设工业园、物流园、厂房等。

  地方政府为什么会默许、主导和支持非法用地项目?无外乎是GDP政绩在作祟。即使很多政府已经表示不再唯GDP是从,但这从来不代表对GDP的放弃。要发展一方经济,土地资源是不得不利用的区域。在狭义概念里,土地财政主要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而获得的财政收入;而在广义概念里,土地财政还包括动用土地资源为招商引资服务。国土资源部通报的地方政府违法现象,很多都与招商引资有很大关联。某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本来是合法的,现在为什么要闹到非法的境地?应当说,这又关联各地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恶性竞争。

  近年来,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等,表面上看是人力资源的短缺,实际上是竞争加剧。伴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尤其是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使得内地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无外乎就是土地优势和税收优势。但是,在依托土地这种资源性优势进行竞争的时候,尤其是伴随着土地价格的上涨,诸多企业必定会要求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乃至于形成土地储备。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会违法批地,无外乎也是在尽可能满足企业土地需求,包括非正常需求。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利益诉求,一方面是严格的土地管制以及经常发生的涉地上访事件,如何化解?

  从目前的管制策略来看,化解此困局存在较大难度。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禁令不可谓不多,但地方政府的违规用地现象也不可谓不多,双方从表面上看似乎总是难以把歌唱到一个调上。那么为什么地方政府敢于对国土资源部“顶牛”呢?从第一个层面上看,是地方政府的GDP政绩冲动;从第二个层面上看,当前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体系也在发挥一定作用。不可否认,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后,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也算是稳稳当当,但在市县两级财政层面,问题不少。财政分配体制的改革动议,近年来也逐渐浮出水面。然而,体制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违法的问题是违法的问题,二者不可混同。地方政府违法用地,尤其是违背农民意志强行征地,弊端甚多。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这样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延续,更会引起社会矛盾的丛生。

  打破土地财政的困局必然需要政治智慧。如果一边依然是土地禁令,一边依然是用地冲突,这种矛盾即使赋予再多的红头文件,恐怕依旧无解。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反而是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加大对用地管理部门的公关力度,使非法用地变为合法用地。“18亿亩耕地”的红线在此状态下是极其脆弱的红线,说是“碰不得”,其实常常变成主管部门用以掌控资源的利器罢了。通过“跑部钱进”来让非法变成合法,这肯定不是什么政治智慧,而是权力勾搭。经济人理性告诉我们,让政府掌控土地资源的买卖权,土地资源一定会拿来为政府利益服务。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应当让政府逐渐从土地利益掌控者角色中淡出,不要既当规则制定者,又当裁判员,末了还亲自当运动员参赛拿奖金。土地是人民的,应当为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服务。首先征地的许可应由群众决定,不要动辄搞强征;其次征地的收益应公开透明,其使用应严格限定在公共利益范畴,并须经人代会讨论通过,以此促使地方政府征地合法化、理性化。

  打破困局不简单,亦需各方面贡献更多政治智慧。否则,僵持在此,政府的权威性流失,绝非善事。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