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0日 09:16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程奎星
近日,有媒体报道,位于哈尔滨市区的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工厂周边废气排放严重超标,恶臭难闻;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因检修没有完全启动,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河水变成墨绿色;大量废渣不是不分地点简单焚烧,就是直接倾倒在河沟边上。(6月8日中央电视台)
哈药总厂曝出环保丑闻,环保软肋再次在公众面前暴露无遗。环境保护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以牺牲生存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这种不计代价的发展模式后患无穷。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还很低。哈药总厂环保丑闻,可以说是当下国内环保问题的一个缩影。遮天蔽日的浓烟,有毒气体排放超千倍,随意堆砌的固体垃圾,可谓整个哈尔滨都深受其害。就这样一个典型的环保黑户,却扛着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年销售额近50亿元的光荣大旗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过“劫难”。数年内,老百姓一直反映,上至中央媒体下至省市媒体一再关注,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可哈药总厂生产还是照旧。
其实,这种尴尬不止哈尔滨一地存在。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环保一直留着讨价还价的余地。发展永远是硬道理,但至于是怎么样的发展模式倒是其次,因为GDP才是真正过硬的衡量标准。一些企业顶着当地知名企业和纳税大户的光荣大旗,对环保置若罔闻,要么一再推诿扯皮,要么把环保工程建成形象工程。领导来视察,污水厂就开几天,领导一走,一切照旧。环保执法部门疲软也许有难言之隐,你要真按照法律法规把这企业给封了,给停产了,政府财政就要损失一大块收入,工人也要失业,随之而来的压力让环保执法硬不起来。所以,开罚单就成了环保执法最常用的执法方式,一些污染重灾大户也到愿意接受这种所谓的“环保义务”,交点罚款总比投巨资建环保项目实惠。
哈药环保问题,也暴露出当地政府环保意识整体缺乏的一面。像哈药总厂这样的“明星”企业,为何一年能拿出五亿巨资打广告,却声称无力治污,这样明目张胆将环保责任和义务推向边缘,与相关部门的一再纵容、养虎为患不无关系。我们在对肇事企业做出处罚的同时,更要对这种纵容和默认观念进行反思。首先,必须考虑对政府相关部门失职和渎职人员究责。环保工作的改善要求政府领导在认识上做出转变,所以必须把环保业绩纳入考核范围之内,彻底打破唯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机制。对于爆发恶劣环保危机的地方领导应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样才能让环保理念真正深入到每个地方领导的心中。其次,作为环保执法部门,要替公众挺起执法的脊梁,要顶住压力、坚守原则、履行使命,这才是对人民群众的真正负责。
倘若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可谈;天蓝,水清都无法保障,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可持续发展。希望哈药环保丑闻能唤醒全民环保意识的觉醒,着力改变环保工作困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