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评论:公开离监督还有多远

2011年07月13日 12:15 来源:郑州晚报

  11日,审计署公布三公经费,成为迄今为止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数据显示,审计署2010年“三公”决算数为2488.7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费近 617万元、公务接待费865万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1229.65万元(平均每辆车5.41万元),公车费用占“三公”支出49%。

  (7月12日《新京报》)

  公开是为了更好的监督

  毕竟是审计署,他们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最为详细,并对很多数据作出了解释。这很大程度上表明,审计署有底气将三公经费置于阳光下接受人们挑剔目光的审视, 坦诚接受人们的评头论足。公开比不公开好,早公开比晚公开好,公开得越详细越好,正因如此,审计署的三公经费公开收获了不少掌声。

  但是,冷静分析,即使是最详细的三公经费公开,人们其实也很难判断相关支出是否合理。在审计署2010年三公经费支出中,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占了近一半,审计署及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共有公车206辆,车辆运行维护支出1229.65万元,平均每辆车5.41万元。

  公开三公经费当然是有意义的,越详细越有意义,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求公开,更加详细的公开,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公开并不是目的,并非万事大吉,而只 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公开三公经费的最终目的是管住政府花钱的手,打造廉洁高效政府,要达此目的,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众围观和舆论压力,但更需要 “自上而下”的监督和监管——人大在审议政府预决算的时候要严格把关,财政部门在编制各部门预算时要精打细算,相关责任追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并真正发挥作 用。这些才是“硬约束”,相对而言,民众围观和舆论压力只是“软约束”,如果“硬约束”不过硬,靠“软约束”显然无法从根本上管住政府花钱之手。浦江朝

  期待从最详细到最节减

  审计部门到底是审计部门,秉承审计的“详细属性”。公布三公经费,已无“退路”,但如何公布,以什么样的姿态公布,公布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统一模 式”。审计署的最详细公布,无疑有着示范效应。详细公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不遮掩”,更在于“透过数据看本质”,更在于“量的变化”引发“质的变 革”。

  “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光辉”。公开,尤其是最详细的公开,也只是见“阳光”,而公平正义才是见“光辉”,唯如此,才能打造公信。“三公”消费是否合理?是否“必须的”?是否隐含奢侈浪费?是否“潜伏”着腐败?这些更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公”,期待从最详细到最节减。公众有充足的理由发问:最详细“三公”离最节减“三公”有多远?“最节减”理应成为“三公”消费的最高追求。就目前情况 看,“三公”消费有持平或有所减少的趋势,但是离“最节减”还有距离。是一公里,还是二公里,还是十万八千里,关键在于“最后一公里”——通过最近距离地 抓落实、抓兑现,实现“最节减”的目标。

  王旭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