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民生投入不能仅用人均数考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10:12 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针对“我国财政收入很高,但为何市民感觉并不明显”的质疑,财政部办公厅日前表示,我国财政收支总量较大,但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仅为美国、德国、英国等的8%左右。(10月16日《新京报》)
温家宝总理在论述总量和人均的关系时,曾有过一句名言,“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这样的反差用在GDP上最能说明问题: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绝对是一个富裕国家,但从人均指标来看,中国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部关于财政收入很高、民生支出占比很大但市民感觉并不明显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再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是一个无法给人以明显感觉的数字,更何况,总量中还有一部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特惠制”,这就使得落到每个人头上的平均数会更小,公众的感觉就会更不明显。
但是,人均水平低固然可以解释一些质疑,但它无法回应的最大质疑是,为什么公众在总量和人均问题上会有“双重标准”?也就是说,公众何以能够从平均数理性看待GDP总量世界第二,却在民生支出总量问题上失去应有的以平均数来衡量的理性。
首先,这是因为公众要求国家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这些年来,国富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民富却未实现同步发展。当国家日益强大和富裕时,就需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反哺社会,从而实现从国富向民富的转变。所以,即便国家在民生投入上的力度在逐步加大,公众也更有理由期待这种投入步子再大一点,让公众感受得更明显一点。
其次,民生投入并不等于民众直接受益。一项投入若要最大程度地保障投入效率,就必须把转化成本降到最低。民生投入具体落到实处需要各级政府通过既有的行政体制去实现,这就涉及到一个行政成本的问题。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统计,目前政府的行政公务支出,占到全部支出的37%-38%,而行政成本控制得较好的国家,这个比例最高也就是18%左右。这么高的行政成本,自然会让民生投入在转化过程中“打折扣”。
最后,公众感受和民生支出,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口径下的比较。在政府权力和财政预算受到严格监督的情况下,预算收入就是政府的全部财政收入。但是,在我们的体制下,政府有很多预算外收入,以2007年为例,据统计,2007年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为51321.78亿元,占当年GDP的19.95%,而预算外收入就有33901亿元,竟占到了当年 GDP的12.92%。由于预算外收入也来自“公众的负担”,这实际上意味着,公众的感受是以大口径为依据,而民生支出的高比例依据是小口径基数,两者之间自然存在明显的反差。
从这些比较中可以看出,仅用人均数来回应公众疑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公众的感受,与宏观税负的高低、行政权力的受约束程度以及预算监督的严格与否等有直接的关系,不解决这些容易导致国家统计数据和公众感受产生结构性差异的基础性因素,一声“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的解释,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志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