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新产业中的政府角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13:53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20%的现状,如何使技术产业化是政府“积极有为”的重要议题。

  历史经验证明,政府长期插手产业的发展,难以解决产业的结构性问题。

  从2009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启动开始,人们就不难看到一种景象了——高层口号明确、政策明朗,地方热情空前高涨,企业角力疯狂。在见惯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概念炒作、重复投资等现象之后,有人说,什么新兴产业?就是“升级版”的GDP。

  不过,这话略显偏颇了。新兴产业必然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和产业变革的未来,也是我国“十二五”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的重中之重。只是由于新兴产业在技术路线、产业环节、商业模式、市场培育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新兴产业在表现出优异于传统产业高成长性的同时,格外需要政府扮演新的角色。

  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是寄希望于新兴产业来撬动的,国务院新兴产业“三步走”发展规划也勾勒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新兴产业从来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哪些是政府的“可为”?哪些是“不可为”?而哪些要“积极作为”?

  “不可为”:新兴产业不能再延续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主导模式。历史经验证明,政府长期插手产业的发展,难以解决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在产业结构存在“短板”的状态下,产业就会失去长期的整体效率。

  “可为”:要避免代表国有资本的国企强势介入导致新的产业垄断。新兴产业是块大蛋糕,拥有强大技术、人才好、资金优的国企自然长驱直入。例如在新能源行业,近年来国内几大电力央企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趋之若鹜。由于新能源投资是技术密集型的投资,前期的投资风险非常大,沉没成本高,超出了一般民营企业的承受能力,出现了“不想投、不敢投、不会投、不能投”的“四不投”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民营企业从过度竞争的“红海”走向前景广阔的“蓝海”,解决民间资本“投资无门”的困境,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以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切实解决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受限、渠道不畅等问题,让民间资本撬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积极有为”:对于新兴产业而言,除了谋求技术的制高点外,产业化是成败的关键。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突破了技术这道坎,接踵而来的是面更宽、更为复杂的产业化瓶颈。美国的创新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是因为美国拥有比较健全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为例,学术界的生物技术科研成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产业化,是美国生物产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美国各级政府政策引导,提供生物科学商业化和产业发展支持的结果。而相比之下,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平均只有2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60%~80%,这还只是产业技术转化层面,到生产层面后,我国的转化率还不到5%,而发达国家是30%。因此,如何打通资本与产业的衔接,以及如何建立动力机制,如何把产业技术转化,着力打造一个有益于灵活再循环的产业生态系,是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有为”的重要议题。(作者: 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