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等收入者别成易碎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6 08:58 来源: 法制日报

  萧 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会议特别强调,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12月14日新华网)。

  根据历史与发达国家的经验,理论上向来认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最优的选择,即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正因为如此,扩大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就一直成为中央的政策目标。早在2001年,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要“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2010年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核心问题也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不过,要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各阶层中所占的比重,更要注重提高中等收入者的“质量”。如果广大中等收入者只是一件“易碎品”,那么,即使他们占了主体,被剥夺感也会像大量细小的白蚁般,损害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评判机制,甚至吞噬现有秩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011年8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份蓝皮书指出,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37%左右。俨然,“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已渐趋形成。然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个忧心忡忡的中等收入群体。根据目前的定义,城市中等收入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在17000元上下。可是,以房子为例,这个收入不要说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就是在二、三线城市也都难以买房。《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就显示,59.8%的人认为高房价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者,他们不仅要透支几十年的收入,还要透支再教育、投资创业的机会以及上升的路径。

  高房价是对中等收入者发展权的一种明目张胆的伤害。如果说物价上涨、职业发展使得中等收入者背负的压力有着难以承受之重,那么,压垮中等收入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很可能是房价。

  说到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焦虑”。不仅有对房价、房贷的焦虑,还有对医疗、养老、自身安全的焦虑,更有对社会不公正的焦虑。焦虑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正如《人民日报》一篇报道所提到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现在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中等收入者缺乏认同感,容易“看扁”自己。何以发生这种现象?就在于中等收入者“易碎”。当人们把稳定的重任压在中等收入者的肩上时,却悲哀地发现他还只是一个脆弱的幼童。

  所谓中等收入者,不仅是对其收入、身份、地位在一个社会中的描述,也是对一类人生活状态的综合评价。中等收入者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是脑力劳动者,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心,追求“自由、公平和平等”;除此之外,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等收入群体有足够的闲暇参与社会活动,献身公益事业,对自身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以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而自豪。

  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但也应提高中等收入者的“质量”,让中等收入者成为一个很具幸福感的阶层,成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阶层。也只有这样,当他们成为社会主体的时候,才会成为社会的安全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