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罗奇:亚洲警钟再次响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9 15:48 来源: 《财经》杂志

  美国和欧洲均面临着漫漫复苏路,亚洲新兴经济体无法再将稳健增长建立在依靠发达国家外需的基础上了

  全球经济复苏再度告急,这是三年来的第二次。2008年是美国次贷危机,这回则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亚洲人应该清晰地听到了警钟——以出口为经济主导的地区,对其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的震荡,不会无动于衷。

  事实上,两次震荡均将造成长期影响。在美国,消费者正在苦苦挣扎。自2008年初以来,实际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只有0.4%。欧洲的情况也差不多。即使在目前极为乐观的假设下(欧元区能保留),欧洲经济前景也相当暗淡。被危机摧残的外围经济体(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可能还包括西班牙)已经陷入衰退。指数表明,曾无比坚挺的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增长也受到了威胁,出现初步的疲软迹象。

  此外,财政紧缩可能在未来数年内影响总需求,资本短缺的银行可能收紧信贷——这对欧洲以银行为中心的信用中介体系来说是个严重的问题——泛欧洲的衰退已成不可避免之势。欧洲委员会最近将其对2012年GDP增长的预测调低至0.5%,已在全面衰退边缘摇摇欲坠。而在未来,预测数据还极有可能进一步下调。

  在全球经济气候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很难看出亚洲如何能成为繁荣的绿洲。但是,其目前的势头看起来十分强劲。毕竟,亚洲在最近几年的表现实在太出色。有为数不少的人相信,不管世界其他地区情况如何,亚洲地区都能顶住。

  要真是这样该多好。但实际上,亚洲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已经恶化了。在2008年至2009年大衰退发生前,出口占亚洲新兴市场整体GDP的比重上升至44%,比1997年至1998年亚洲危机时高了整整10个百分点。

  因此,尽管在危机之后的21世纪最初十年,亚洲专注于修复给其带来巨灾的金融脆弱性,但并没有再平衡经济的宏观结构。事实上,亚洲的经济增长已经变得更加依赖出口和外需了。

  结果,当2008年至2009年的冲击袭来时,亚洲地区的所有经济体要么严重减速,要么陷入严重衰退,这一幕在未来几个月内很可能会再次发生。新兴亚洲的出口占GDP比重在2008年至2009年间剧减,但现在又回到早前44%的高度。也就是说,该地区对外部需求冲击的暴露在今天与在三年前次贷危机即将发生时一样大。

  作为亚洲增长的长期引擎,中国是亚洲对发达国家震荡潜在脆弱性的典型代表。事实上,欧洲和美国加起来占中国2010年出口总额的38%,是其最大的两个外国市场。亚洲正开始感受到全球震荡的冲击。

  与三年前相同的是,中国首当其冲,其出口的同比增长率从2010年10月的24%降至2011年10月的15.9%,未来数月可能进一步下降。

  在中国香港,9月出口额收缩了3%,23个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韩国和中国台湾也显示出类似的出口大幅减速迹象。即使长期以来被认为亚洲最能抵御冲击的经济体——印度,出口增长也从2011年8月的44%骤降至10月的11%。

  与三年前一样,许多人希望亚洲来一次“脱钩”,让这一腾飞中的地区免于全球震荡的干扰。但如今亚洲国家的GDP纷纷减速,这一愿望看起来只是一厢情愿。

  好消息是,强大的投资拉动势头可以部分抵消出口增长下降,并让亚洲免于硬着陆,实现软着陆。但是,如果欧元区瓦解,欧洲危机全面爆发,亚洲的美好愿望也将随之破灭。

  这是亚洲在三年内第二次听见警钟,这一回亚洲需要认真对待了。美国和欧洲均面临着漫漫复苏路,亚洲新兴经济体无法再将稳健增长建立在依靠发达国家的外需的基础上了。如果它们不想让增长减速,就需果断地将注意力转向该地区内部的35亿消费者。消费拉动的亚洲再平衡,才是最迫切的需要。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

  【作者:斯蒂芬·罗奇/文 】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