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破解民工荒需多方合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17:47 来源: 新闻晚报谢飞君
今年春季招聘季中,不仅沿海传统产业密集型城市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在四川、重庆这些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市)也面临着“民工荒”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用工荒”背后更多的是劳资双方互相挑肥拣瘦的结果——在人才市场,大部分企业不满意第一代农民工的工作状况、学习能力而不愿雇用,他们要求求职者年龄在40岁以内;而第一代农民工因安于现状、不愿学习新的知识而无法满足很多企业的需求,中国大部分40岁至60岁的农民工劳动力被弃用。
最近几年,“用工荒”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在每年开春时,“人才市场冷清,用人单位着急”,内地经济发展让很多农民工不再舍近求远的新闻总会见诸报端。从大的方面而言,城市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挡住了农民工的步伐。出于安全秩序、城市减负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不少城市启动了提高进城门槛和生活成本、让“低端人员”离开的计划,之前北京拆除棚户区、禁止群租、解散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措施曾一度引发 “低端劳动力供应不足的”担忧,而今北京低端劳动力短缺变成现实,无疑是城市管理者需要从宏观层面反思的问题。
当然,“民工荒”更是企业与员工本身的博弈。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农民工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由于以往企业在招用农民工时养成了 “一步到位”的习惯(即招来即用,并无规范有序的培训流程),当大量进入市场的劳动力比较低端,并非是企业立即需要的,这种供求矛盾就使得市场面临“招工难”与“求职难”并存的尴尬。
上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工众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农民工就业趋势报告》揭示了“民工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指出,农民工就业“短工化”趋势愈演愈烈,农民工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越来越短。 2000年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持续3.8年,而2008年就业的农民工每份工作只持续1.4年。毫无疑问,农民工“短工化”直接意味着企业遭遇年复一年的“招工难”。而无论是对于单一企业而言,还是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不断上演的“民工荒”无疑是社会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求职者角度而言,切莫因为“民工荒”字眼的频繁出现,就乐观地以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有了谈判砝码,而是应该适时更新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日益提高的劳动需要;而从企业角度而言,则要善待员工,在给他们提高工资待遇、加强劳动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培训、充电机制,摈弃“即招即用”的模式。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需要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改变目前农民工不跳槽无希望的大环境,鼓励企业升级招工意识,通过给予农民工归属感留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