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收购美大西洋银行摆的什么乌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3 20:05 来源: 上海金融报

  林春平,温州一名从事制笔和米业经营的民营企业家,高调宣称以6000万美元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并于1月12日在温州商报刊登招聘员工广告,赚足了眼球。然而,近日经新华社记者调查,所谓的收购纯属子虚乌有。

  面对记者的质询,林春平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我是夸大了事实。用我们温州人的话说,就是货担还没挑,就开始叫卖了。或者是孩子还在娘胎里,就说已经生出来了。但我这不是骗子。”“我觉得把在美国有企业这件事说得大一点,一个是可以提高我自己的社会地位;第二是在国外,可以跟美国的主流社会、金融精英接触,能够参加一些国际性的论坛,有利于自我发展;第三,今后如果温州发展民营银行,我有机会介入,可以插一脚。”林春平的如此“恶搞”,不仅自己“偷鸡不成蚀把米”,而且丢了温州人的脸,甚至丢了全中国人的脸。

  想发财,想办民营银行,本没有错,只要合情合理,合规合法就行。但不择手段“放卫星”,不仅玩弄了大众的感情,而且也引发了民众的新一轮的拷问:温州,你究竟怎么了?据说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在此节骨眼上,却出了这么一档事,不仅令人遗憾,更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人们突然发现,原先有些地方、有些人对央行、银监会的“政策玻璃门”的指责变得如此苍白,值得重新思考。其实富余的民资可以有多个出口,不一定非要挤民营银行这一独木桥。对有些地方而言,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全面放开民间金融,而是加强诚信教育,完善法律约束,让民间金融“阳光化”,而不是“银行化”。对林春平来说,现在埋怨记者的多管闲事已无济于事,毕竟纸包不住火,一味地靠炒作,靠公关来获取国家的特殊政策,事实再次证明此路不通。

  我们都愿意相信,林春平现象只是个案,可惜,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拨开层层迷雾,还原事实真相,用心解剖,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利益群体在一个特定阶段的一次有意识行动。事情还得从银行说起,中国的银行业享受了充分的“父爱”,这几年得到了强劲的发展。银行业的高利润不仅引起了民众的侧目,更撩起了一些人噪动的心。只可惜国家为稳定经济、金融实行了必要的准入门槛,于是如何搞到一张稀缺的金融机构入场券,许多人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林春平只是其中的一员,不同之处在于他将眼睛从国内移向国外,准备来个曲径通幽。到时候不仅可以戴上“假洋鬼子”的帽子,而且可以堂而皇之地享受到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此计实属大胆,这使笔者想起了美国约翰·戈登著的《伟大的博弈》中的一件事。18世纪美国政治家亚伦·伯尔为了从联邦主义者控制的州政府手里拿到银行的“准生证”,炮制了一个方案。名义上是为纽约城居民提供急需的饮用水而开办一家自来水公司,但实际上他将允许这家公司开办银行的条款巧妙地隐藏在公司章程的小字里,并特地在立法委员会正急着休会时递交上去讨论,最终蒙骗过关,以致于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汉弥尔顿把它形容为“法理上的一个彻头彻尾的怪兽,但同时是一个获得利益和影响力的方便工具。”这就是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前身。林春平欲故技重演,却如此高调,最终其计谋不但难成,还徒留“一地鸡毛”。更何况,现在的美国早已不是18世纪的美国,岂能轻易“暗渡陈仓”?“他成功的概率如此之小,就像站在尼亚加拉瀑布的最高处,试图用他的帽子阻止瀑布下泄一样。”

  从炒房、炒煤、炒钱,到现在的炒银行,一些温州人对财富的追逐让人担忧。对诚信意识的漠视,对契约精神的践踏,恰恰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了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本该是制度框架的设计者,游戏规则执行的监督者,如果为了一时的发展,被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所诱惑,即使能向国家争取到一些先行先试的倾斜政策,但发展之路不会平坦,最终买单的将会是自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