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岛国综合征制约了日本制造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5 10:21 来源: 新闻晨报杨向峰
虽然不景气已经伴随日本经济多年,但这几个月密集的坏消息还是让日本人吃不消。且不说奥林巴斯假账丑闻至今余波未平,差点破产,几家电器巨头也像是在相互攀比谁家亏得多——2011财年,夏普、索尼和松下分别亏了3800亿、5200亿和7800亿日元,都创下了各自历史上最坏的纪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制造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70年代的35%滑落到2009年的18%,但作为日本经济增长的基础的地位却从来没有动摇过。在日本人看来,“造物”是日本从穷国上升到富国的法宝,也是立国的基础,日本的荣耀。秋叶原的电器街就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中国游客,这里甚至还有专供中国使用的电饭煲等电器出售。另一方面,虽然此次日本电子企业大面积巨亏和去年东日本大地震、泰国的洪水以及持续高位徘徊的日元汇率密不可分,但是曾经独霸一方的日本大企业和日本整体经济一道走下坡路却是铁的事实,我们只需看到涩谷和银座的苹果专卖店里人头攒动,就会认识到秋叶原的热闹不过是反映了日本制造业繁荣后的“余温”而已。
为什么同为制造业大国的德国越发起劲,而日本却日薄西山呢?个中原因,不一而足,但是日本人普遍认定日本制造业染上了“加拉帕格斯综合征”(可以理解为“岛国综合征”)。加拉帕格斯(Galapagos)本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因为远离大陆,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以后,这里的物种都具有浓厚的独特性,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企业是在全球市场上所向披靡后才“加拉帕格斯化”的。过去几十年像索尼的Walkman和Playstation、夏普的彩电、东芝的笔记本电脑等主打产品战无不胜,韩国的三星、LG也只是在20年前通过向日企高薪挖人、偷师学艺,才走上正道。而眼下,作为昔日巨无霸的索尼的市值只有三星电子的九分之一,苹果的十三分之一。
不过,就此把日企的衰落归咎于创新的缺失倒也有失公允。就拿手机来说吧,早在十多年前,日本的手机就逐步具备了上网、收发电子邮件、拍照、下载音乐、网上支付、看电视等多项功能,有些甚至还可以兼用作信用卡和登机牌。在2G时代日本手机采用的制式标准全球独一无二,又在2001年早早采用3G标准,由于当时国内市场广阔且利润丰厚,日本手机厂商纷纷以本国市场为重点开拓疆土,等到国内市场接近枯竭的时候才开始向国外拓展,这个时候日本手机的“地方特性”就全部暴露出来了。因为日本的手机厂商多是按运营商的要求生产手机,8个厂家间“门户之见”非常明显,所以虽然日本的手机硬件发达且功能多样,却很难和一般电脑、iPhone以及其他智能手机兼容,也难以开发配套软件,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当美感和功能合二为一的iPhone抢滩上岸,本土手机就像受到外来物种的侵犯一样无法抵挡。
可是囿于这种短视和割据思维而被乔布斯打败的日本产业和企业岂止手机一项。集视听、通讯和信息技术之大成的索尼,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开发方便携带但又能给用户全新体验的视听产品,但是公司内部山头林立,产品设计工程师和影视部门很难通力合作,一个可以供用户自由下载音乐的产品原型出来以后,为了避免伤害到自己的影视产品的销售,索尼特意为数码音乐播放器设计了一种独有的文件格式,而不是当时流行的mp3格式,等到苹果的iPod横空出世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
所以,“岛国综合征”说到底是眼光和思维的问题。日本国内市场容易饱和,迫使各个厂家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类似自动翻盖的抽水马桶这样的小发明让人感觉很新奇,却流传不广,“质量高到过剩、功能多到过剩”,到头来还是徒劳无益。过去的成功给日本企业一种“全球化就是日本化”的错觉,不注重外国客户的体验和软件开发,这种心态在企业内部就体现在国际化程度低、论资排辈,和近20年来日本人的内向化趋势是一致的。短期内日本企业可以通过重组自我革新,但想真正引领全球化还有很多路要走。
(作者为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