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北京商报:潜规则是市场经济掘墓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01:09 来源: 北京商报

  韩哲

  自从吴思先生十多年前提出“潜规则”,该词便风靡全国。在百度上搜索“潜规则”一词,8300多万个搜索结果,可见我们的生活,已是无处不潜规则。

  翻看近日的报纸:房地产企业绿地被曝出用8毫米钢筋代替12毫米钢筋,业内说偷工减料是潜规则;湖南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也曝出潜规则,教授10万,副教授三四万;大白菜被报道使用甲醛(福尔马林)溶液喷洒以保鲜,又有知情人士称这几乎就是业内的潜规则……虽然登上了报纸,却不可能登上头条,因为每个人都觉得不新鲜,类似的新闻已听得太多,出现一个严嵩不奇怪,出现一个海瑞才觉得奇怪。潜规则久了,我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似乎也在调整以适应潜规则,共同培育着潜规则滋长的温室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死者即凶手。

  而潜规则一旦成了气候,突破底线就是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前些天,易中天教授提出“底线教育”,指出酒里兑水自古有之,但是往酒里掺毒就属于突破底线之举。底线对应的其实就是亚道德,卖肉的也许会缺斤短两,却不会往里加瘦肉精;卖药的也许会漫天要价,却不会往里加破皮鞋。我们现在经历过的恰恰相反,甚至是加倍,既缺斤短两,也添加瘦肉精。

  都说世风日下,吴思先生找出《阅微草堂笔记》告诉我们,清朝的时候也卖假墨、假蜡、假鞋,甚至还有假烤鸭,只剩下一副骨架,用泥填充,用纸糊上,还煞有介事地调出烤鸭色。但不管怎样,古时生产力水平有限,做坏事的水平也低。刘基笔下的那个卖柑者,所卖柑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十倍价格售出,欺骗之余,毕竟只是谋财而无法害命。而我们现在的一些产品,各种有毒物质防不胜防,败絮其中的柑橘能够看出,毒素其中的食品药品则根本无从分辨。科技进步,眼界大开,不法之徒的作恶能力也跟着水涨船高,人心更不可控制,在一如既往地高举道德大旗的同时,我们愈发认识到,真正能约束作恶之心的,惟有制度,发达的作恶手段和低廉的作恶成本,也必然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对那种以行政为主导,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能力提出挑战。

  潜规则之所以逐步蚕食正式规则(宪法、法律、法规、政策)的疆界,在于有兴趣有能力监督正式规则执行的力量不够,要么是有兴趣的没能力,要么是有能力的没兴趣,导致潜规则越来越成为半潜的规则,除了新闻媒体在大呼小叫和大惊小怪,浸淫其中的人们早已将其视为正式规则。这样的结果,按照我们传统的语境,就是贪官淘汰清官,按照经济学的话语,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因为如果制度不能够很好地鼓励好人惩罚坏人,那么为了适应这样的制度,企业或者商人就必须将道德水平和认识标准降到较低的层面,昧着良心做事。然而由于道德的存在,有的人做不了或者不愿做这样的事情,结果就是那些愿意做坏事的人充斥其中,清官和良币出局。

  可以看出,潜规则肆行,单单依靠市场本身已难以调节,或者其本身就不是市场调节的范畴,这也是制度经济学所强调和关注的,影响我们社会经济生活的因素,市场之外,还有制度、法律、历史、社会伦理等,我们当前发展的短板也正在于此。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