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孙勇:民资入铁不能以助国企脱困为目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5 03:19 来源: 证券时报网

  近日,铁道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对民间资本不单独设置附加条件。民间资本可以投资包括铁路干线、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煤运通道、铁路工程、客货运输等核心领域,该意见的颁布意味着铁路向民间资本敞开了大门。

  在我国,铁路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素有“铁老大”之称。让铁路向民间资本开放已经呼吁了多年,并在实践中有所探索,但一直没有真正开花结果。此次铁道部发专文抛绣球,可视为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领域的一个新契机。

  有契机当然是好事,但这个契机出现在当下却难免让人心生疙瘩。据相关报道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铁道部的负债规模已经超过了2.4万亿元,负债率高达60.62%,且其一季度亏损额达到70亿元。与此同时,铁路行业的数家上市公司也是业绩平平,股价无一例外地表现低迷。当此之际,铁道部高调宣布对民间投资开放,颇有大哥落难之时向江湖小弟们求援的意味,一旦大哥渡过难关,小弟们会不会遭遇“过河拆桥”的命运?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在我国,国企长期以来被视为共和国的“长子”,地位非同一般,因此,每当国企经营出现困难时,政府总会出台政策予以重点照顾,反映在投融资领域,就是一些政策的制定带有明显的助国企脱困的思维倾向。譬如,中国股票市场在二十多年前开设,一个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彼时为国企脱困服务的政策诉求。这种初始定位的偏差,也成为长期以来中国股市生态不健康的一个病根子。以铁道部此次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为例,该“意见”对于招揽民间资本可谓深情款款,但对于投资分配机制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种利好铁道部却未必利好民间资本的“意见”,显然不太厚道。如果该“意见”让民间资本持有人产生被圈钱却未必有回报的隐忧,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笔者认为,此次铁道部向民间资本抛绣球具有明显的应急自救色彩,而国务院和发改委一前一后言辞急切地为铁道部向民间资本开放造声势,则是加重了这一色彩。当然,从国务院和发改委层面看,鼓励民资进入铁路等国有经济领域,是缓解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确保经济稳增长的策略选择。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策略的本质,也是一种放大了的助国企脱困思维的运用。

  从根本上讲,铁路向民间资本开放,是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必由之路。这一开放如果能帮助国有铁路走出经营困境,那也是它的附带结果,而不是它的最终追求。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造福民生,才是铁路向民间资本开放的宗旨所在。这个宗旨见诸口头和文字并不难,铁道部此次颁发的“意见”就已经表述了这样的宗旨;难的是将它真正变成铁道部的领导和职工们的内心信念,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实际上,在改革试点的名义下,前几年广东、浙江等地已有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案例,比如衢常铁路和罗定铁路都曾吸引民资入股,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民间资本要么最终黯然出局,要么还在苦苦挣扎。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民间资本对于投资铁路想必会更加慎重。除非“新36条”在落实上有实质性突破,铁道部在改革铁路投资体制、运营管理以及结算机制等方面动真格,让民间资本看到制约其自由进出并分享投资成果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确实在拆除,否则,民资对铁路作壁上观的局面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国企日子好过时拒绝民间资本,国企经营困难时笼络民间资本,这种现象,与“经济形势乐观时淡忘改革,经济形势严峻时呼唤改革”具有高度一致的同构性,两者纠结在一起,演绎着颇具中国特色的改革迷局。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有传统发展模式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在作祟,也和改革者迈向市场化方向的脚步不够坚定有关。放弃对国企的溺爱,矫正对民资的偏见,让两者以平等的姿态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公平竞争,应尽快成为深化改革的战略方针。只有超越利用民资助国企脱困思维,善待民间资本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包括铁路在内的国企改革,才会走上正道。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