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评论:集体吃空饷源于公职人员退出机制不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8 10:58 来源: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集体吃空饷”寄生于什么土壤?

  房清江

  日前,有群众反映,山东济宁任城区的部分单位存在“在编不在岗”现象。其中,任城区农业局下属的种子公司在职37人,从2007年起,多数职工已不上班。而从2006年起,该公司未参加年检已被吊销。业务经理称公司属改制企业,每月财政局拨款,员工都在家干第二职业。

  “吃空饷”乱象,似乎蔚然成风,在公共视野中难以杜绝。济宁的这起“吃空饷”事件,无疑又添恶例。

  比起某些地方“个别员工有班不上,冒领工资”,济宁任城“集体吃空饷”,就显得更加吊诡。按照很多职工的逻辑:“不是不想上班,是无班可上”。于是,他们心安理得一边领着工资,一边干着私活,让人羡慕得牙痒痒。

  不过,羡慕归羡慕,职工无班可上似是事实。种子公司作为农业局的下属单位,在种子经营由部门专营到市场放开的转变中,原有的职能与功能出现天然的蜕化。种子公司改制为企业,理论上应该是独立经营的法人主体,与原有的职工应该是企业上的聘用关系。事实上,任城区种子公司转事为企之时,除消除了事业单位的“户口”之外,既没有停止人员的财政供养,也没有厘清职工身份。

  既然是改制,为何待遇不离不弃?于公共政策层面,这无据可依。早在前些年,关于事业单位的改革,政府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很明显,任城区种子公司转事为企的做法,有违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并未触及实质,推动改革的彻底实施。当几十名职工尸位素餐,侵蚀着“食其禄,谋其事”的施政伦理,这何止是个体对公共利益的吞噬,更演变为集体堕落与内部分赃。

  事实上,“吃空饷”的症结,未必是那份还过得去的工资,而是那些从生到死“终身制”的一站式人生安排。“空饷”固然重要,可公职人员的“退出机制”不彰,成了公共治理中更大的“硬伤”。

  围绕着工资与编制,伴随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取消财政供养、没有了财政预算,或许意味着比工资更重要的社会保障被“一锅端”。正是因为如此,人事改革也好,人事管理也罢,工资与编制一直都是不能轻易触碰的底线。

  不敢切割利益,只敢“精简机构”,说到底是种断箭留镞式的改革。除了固有人事制度的强大惯性之外,它还透露出部分地方不愿意承担改革带来的压力。在地方财力尚可的情况下,改革“照旧”,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休克疗法”,实行改革的“软着陆”,成为了很多地方的不二法则。

  “集体吃空饷”,是一只待解剖的麻雀。它显现了改革的阻力之艰,也考量着决策者的决心与勇气。毕竟,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的不仅是彻治人员“终身制”的历史痼疾,还有健全“事改企”职工卖断等制度设计,避免因改革不彻底带来新的社会不公。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