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向民间资本开放后需建立市场化竞争平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8 11:24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民资“进门”后需要一个给力的市场平台
成都商报评论员 付克友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掀起新一轮“对内开放”热潮,民间资本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5月23日,国务院召开会议要求,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银监会、国资委、证监会、交通运输部、卫生部、铁道部六部委也先后密集出台文件,在诸多领域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
宏观经济形势趋缓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对提振中国经济增长,还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在更广阔的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无疑都是必要且正确的选择。有理由认为,激活民间资本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资本能量,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不过,要达此目的,不仅需要“开门”,更需要搭建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平台。
所谓“开放”,绝不只是“开门”的同义语。如果民间资本“进门”之后,面对的并非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平台,而是价格管制、地区保护、不公平竞争等沟壑与陷阱密布的丛林,那么“开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开放”还意味着一个自由竞争的“开放”平台。事实上,从“老36条”到“新36条”,诸多领域至少已经在名义上对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但其中的民间资本却仍然踪影难觅。何故?没有一个可以长袖善舞的市场机制平台。那些敞开大门的机会,看得见却摸不着,无异于画饼充饥。
拿银行业来说,银监会发布意见,明确“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这种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的确意味着银行业对民间资本敞开了大门。问题在于:民间资本“进门”之后,是否就算进入了一个如鱼得水的市场呢?答案并不令人乐观。比如,没有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就没有这样一种市场机制环境。所谓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金融资产的交易利率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以形成多样化的利率体系和市场竞争利率机制。银行对其利率的自主定价,将促进银行业的充分竞争,并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吸引客户,而不是在存贷利差上坐收渔利。有这样的利率市场机制,民间资本才能大显身手;没有这个机制,弱不禁风的民间资本拿什么去竞争?
其他经济领域亦同此理。比如,卫生部下发通知明确指出,社会资本可以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但是,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背景之下,这方面的市场机制平台并不存在。太多的价格管制,只能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让优质的医疗服务进不去,又让原有的医疗机构坐享垄断利益。另外,在交通设施、能源、电信、教育等行业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更多的领域对民间资本敞开大门,是做“加法”,那么在这些领域内则需要做“减法”,即通过清理既有的各种条条框框,搭建一个更加自由、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平台。
有媒体评论称,向民间资本开放,既要“开门”,更要“设座”,要帮助民资克服可能患上的不适应症。其实,民间资本并不需要“设座”,更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关照和帮助。在一个真正的市场机制平台上,它们不会产生什么“不适应症”,相反会很快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