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澄:未来有一半左右民办高校面临转型或淘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2 14:39 来源: 中国广播网【导读】高考招生工作即将展开,部分高校遭遇"生源危机"。经济之声评论:中国高等教育亟须转型升级。
中广网北京6月2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最近几天,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公布。接下来,一年一度的高校招生季就要到来。不过,中国高考生源连年下降,使得一些高校正在为打一场招生仗发愁。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学生队伍,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高校不必担心招不到学生。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中国参加高考的中学生人数达到历史顶峰的1050万人,此后逐年下降,一直到今年的915万,4年间下降了12.9%。尽管一些高校派出招生队伍四处奔波,但依然招不到足够多的学生。
山东一家培养商贸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负责人说:"招生就像'打仗',全校教职工齐上阵,什么招数都使上了,但年年都完不成招生计划。"按照他的估计,学校今年能完成80%的招生任务就算"胜利"。对那些拿不到政府财政扶持资金的民办高校来说,生源减少意味着学费收入的减少,这将使他们面对学校的生存问题。正因为如此,生源数量下降才被称为"生源危机"。但问题是,生源下降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而是长期的大趋势。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说,现在的情况距离探底还很远。
从前些年高校连年扩招到这几年高校抱怨招生吃不饱,高考招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至于人们用"危机"来形容眼下的高校招生难题。导致这场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北京科技大学刘澄教授来作评论:
刘澄:导致这场危机的原因是,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整体上入学青年学生人数增幅下降。
前些年,高考报名人数增加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加、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难度增大等。前几年大学持续的扩招浪潮中,有些高校走的主要是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路线。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拼规模、拼校园上,很少有办学质量的比较。
刘澄:面对生源总体下降的趋势,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合理定位,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另外有一些专业特色的学校,应该走少而精的策略,同时也有一些像民办大学应该向下增幅,不要往上发展,专门发展一些高职教育,一些面向市场需求的特色专业去服务于市场经济。
相对来说,一些的名牌高校在生源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不会受到太大的应该,但是民办高校就不得不面对可能出现的生存危机。
刘澄:应该说对民办高校的生存考验已经开始了,未来不是一两家民办高校破产,可能有一半左右的民办高校要么转型,要么被淘汰,甚至各地的二本的普通的公立高校也面临被缩减或拆并的危险。
高校的转型是办学理念的转型,我们现在很多高校一味强调要升规模、上档次、要升级,而几乎没有人喊出降级的口号,都想从本科生研究生或者往上,没有一个说主动降到大本、中专,这是一个办学理念的问题。二师资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高校都是培养通才,也就是说基本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技能很多高校包括名牌力不从心,或者也没有相应的人才。以至于出现很多情况,高校本身的学生要想就业,还得在中专再培训一年两年的情况,现在屡屡发生。第三个有关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考核指标体系得适当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有质量,有特色,满足需求,这是很多高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南方科技大学能转型成功,实际上是给中国的高校转型描绘了一个很好的发展路径,中国高校这些年广受诟病,一个原因是我们投入产出比太低,没有培养出创造力的学生,我们就希望南科大在这方面走上新路,去行政化就是提高创造能力的有效的尝试。
我想随着高考总体上入学率解决问题以后,高等教学分化以后,入学不再成为很多学生必经之路之后,实际上是给高考教育改革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条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保送的制度,可以尝试一年多种考试的制度,甚至我们本身考试内容也要大规模改革,不仅仅一考定终身,我们可以进行面试、推荐等等的形式,无论所有的形式,我想只要等保证高等教育有利于出水平出人才,保证公平的机制,都是应该允许、鼓励和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