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紫砂:房地产行业资金正在不断注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10:45 来源: 新金融观察宜兴紫砂再现疯狂。
从无锡乘坐大巴,2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宜兴。这座地处苏南的江南小城因紫砂而兴,其中,紫砂壶更是“壶”动天下,曾经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我为紫砂狂”。2010年5月,宜兴紫砂产品遭遇“质量门”、“原料门”等事件,一夜之间,红火的市场变得异常冷清、萧条。
时隔一年多,宜兴紫砂市场悄然升温,投资者、收藏者纷纷而入,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不再单纯求壶,更多的是“寻矿”、“找泥”。
“矿料、泥料是紫砂壶的根本。”张维光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介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投资者不再一味追求紫砂产品大师的名号,反而更多关注、投资紫砂矿料、泥料,这些早前好像是被遗忘的角落。张是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另一个身份则是天津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在他看来,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萧条、股市低迷等,资本市场逐渐将投资重心由传统产业转向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其中,作为高端精品的紫砂市场正在吸引着更多资金的流入。
新金融记者 柴刚 无锡报道
宜兴市丁蜀镇,宜兴紫砂的发源地及聚集地。
新金融记者入住酒店附近的陶瓷城内,每天都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而他们均为紫砂而来。每到晚上,陶瓷城内的许多店面仍旧灯火通明,谈判、交易时时上演。
10月16日晚,章逸华的紫砂泥料研究所内相继接待了3名投资者,分别来自杭州、北京、大连。
今年40岁的章逸华是地地道道的宜兴人,从小受大环境的影响,对紫砂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如今,她是宜兴传人陶坊紫砂研究所所长,头顶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协会会员等光环。
他们来到章逸华家,看中的是那1000多吨黄龙山原矿紫砂料。而从紫砂成品辨别其原料优劣是令大师级人物都感到棘手的事情,更遑论初期收藏者和投资者。
这3名投资者当中,仇亮是来自北京的一名房地产企业负责人,他坦言,房地产业市场不景气已成事实,而紫砂市场正值升温,未来有着更大的投资前景,以此为新的投资渠道,积极寻求解套的途径。
以底槽清为例,2008年为3000元一吨,如今已涨到了2万元至3万元一吨,段泥则高达600元一斤,甚至在市场上已经难以买到,成品壶价格水涨船高。不仅如此,像仇亮这样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正在不断注入。
“这次带了300万元来(宜兴)探路。”仇亮说,后面会有更多资金投入。
“简直就是在抢,太疯狂了。”章逸华介绍,她储存的大量黄龙山原矿每天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投资者。
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堂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认为,宜兴是宜兴紫砂壶原料的唯一产地,陶土资源仅分布在黄龙山一带。由紫砂土中提炼出的紫砂泥可以做成各种紫砂陶。
而紫砂泥料讲究优劣,紫砂泥价格根据不同品质,分为几十元一斤到上千元一斤不等,紫砂壶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今年的价格平均涨幅在20%左右。
史俊堂说:“即便价格普涨,也挡不住紫砂在市场上的魅力。”
藏料人
“20年来,紫砂产品一直用黄龙山原矿做原料。”章逸华说,无论面对什么环境,只有坚持。
1991年至2000年,国家及当地政府对黄龙山原矿采矿没有严格限制,去当地国营企业去买紫砂原料,如果有熟悉的人,花1吨的钱可以买到2吨的原料,随后企业经营不善,纷纷倒闭。而当时的宜兴紫砂市场并不活跃,台湾人支撑着紫砂投资市场。
那时,章逸华跑去倒闭的工厂,将泥、矿料都买了过来,那些全是来自黄龙山的矿料。2004年开始,宜兴市对黄龙山矿进行限采,章逸华开始从制壶人手中收购,如有的人急用钱卖料,就出资收购,当然前提必须是黄龙山紫砂原矿。
最初一个面积300多平方米的房子能把矿料存放下,2003年,章逸华租了3亩地,搭建起棚子,用以存放紫砂矿料,再后来,不得不在乡下租房子存放矿料。
直到2010年下半年,宜兴人开始意识到紫砂原矿的价值所在,此时,章逸华已经拥有了1000多吨的黄龙山紫砂矿料,她多年来储存泥料、矿料的故事被人所知,成为当地人业务交流的一个共同话题。
章逸华介绍, “紫砂矿料停止采掘,存留的矿料与日递减,紫砂市场也面临着新的考验。”章逸华说,市场上出现的紫砂替代品,进一步混淆了紫砂的概念。随着人们对宜兴紫砂认知度的提高,其材质的探究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据新金融记者了解,宜兴地区陶土储量占江苏省的95%以上,其中,黄龙山矿区是紫砂矿料最重要的出产地,迄今为止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山丘之中与丘陵地带。据当地相关资料记载,黄龙山面积2.5平方公里,但已今非昔比,仅保存部分小山体。
2004年,鉴于对当地紫砂矿山的环境保护,当地政府下了“限采令”,2005年再次下达了“禁采令”,如今已无法在矿山上找原料,只能在当地制壶人家寻找早期储存下来的原料。
“我现在(储存的原料)100年也用不完。”章逸华说,随着紫砂原矿的递减,目前黄龙山原料已经不能用价钱去衡量,毕竟它不可再生,其中如朱泥、本山绿等在市场上已经少见,成为珍藏版。
赌砂者
10月15日,晚上8点,安文背着旅行包从北京赶到宜兴,脸上难掩疲倦。
“这次带了几十万现金,主要是找好泥料。”安文直言,他在北京是专门玩紫砂壶的,并在业界小有名气,曾因投资不慎,在一次赌壶过程中几乎倾家荡产。
2009年,安文带着170万元现金来到宜兴,此时正值紫砂壶热遍全国,经当地几名紫砂“大师”推荐,购买了一批紫砂壶,带往北京。他一直认为,自己所投资的紫砂壶是宜兴当地黄龙山原矿的泥料,加上“大师”的工艺,升值前景可观。安文凭此底气十足地参加了一次赌壶。
让安文意想不到的是,在赌壶中,他的几把紫砂壶泥料被认定并非黄龙山原矿。他对此并不服输,再次赶往宜兴,被证实上述事实,170万元随之打了水漂,还搭上一套价值200万元的房子,妻子也因此与他离婚,至今独身一人。
实际上,安文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就连“老江湖”章逸华,在投资紫砂的初期,都有过失手的经历。
1991年,章逸华高价购买了一批紫砂原料,首先做成一件成品雕塑后,发现其与本应显现的效果相差巨大,这意味着,所买的紫砂原料并不是卖家所承诺的。“几十万元就这样没有了。”章逸华说,在那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她为此开始研究紫砂原料并成立了紫砂研究所。
2011年年初,一个外地人来到宜兴,同样从专门做泥料的人士手中,花100万元买了一把号称地道黄龙山原矿的紫砂壶。最终,鉴定泥料与事实不符,这名外地投资人直接追到宜兴,但对方并不认可,双方因此打起拉锯战。
据安文回忆,2007年,一位宜兴紫砂大师来到天津,参加一个捐赠仪式,他捐的一把紫砂壶,标价36万元,当问起其价格的定价标准时,该大师回答是“市场价值”。而实际上这一“市场价值”源自台湾一位收藏家给出的价格。安文向新金融记者坦言,紫砂市场的水很深,投资者投入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打了水漂的不在少数。而据一份权威资料显示,目前,宜兴拥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2000余人,其中,大师10多人,高级工艺师100多人,技术员1000多人。
“紫砂就是个一火坑,找不到对的人,拿不到好的矿料,就是烧钱。”安文对此感叹,没有好的矿料就没有好的泥料,而好泥料代表了一个好产品。
乱市场
2010年5月,宜兴紫砂被曝光“原料门”,那时,整个宜兴紫砂行业经历着全面停产,绝大部分门店关门,包括大师级的店面也无一幸免。而几位宜兴紫砂界商家甚至断言“日子没法过了”。
张维光分析认为,如今紫砂产品受到了文人的追捧,并扩大到一般大众,而国人喝茶的传统习惯让其拥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目前大背景下,从普通百姓角度而言,手中多余的资金要找到一个投资方向,与传统的存银行、投资股市相比,投资紫砂随着紫砂热已成为一个选择途径。企业家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新的投资途径在哪里?紫砂首先是个使用品,同样更是一个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对更多企业来说,又是一个陌生却有着前景的投资领域。
“投资热已经显现。”张维光坦言,随着投资者越来越理性,不再迷恋“大师”称号,开始转而关注资源越发稀少的紫砂矿、紫砂泥,与此同时,港、澳、台等地区的投资者开始关注紫砂泥料的现状,进一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随后的紫砂壶如何变成现金,也是目前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宜兴陶瓷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宜兴对紫砂矿料的开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开采阶段在1955年7月之前,属于个体人工开采,1955年7月成立宜兴采矿公司,接收当地所有陶土开采的个体矿井及宕口,由政府统一管理。而这期间的开采仍旧处于乱开采状态,虽然属于工业生产,另一个则是农民靠山吃山,其开采的中、小宕口一直持续到2000年。
2004年元旦之后,黄龙山矿区的开采基本停止,但是矿区附近一些个人擅自开采行为时常发生,宜兴市于2005年4月出台“禁采令”,对乱采滥挖现象加大了打击力度。
史俊堂则认为,现在很多原料都在枯竭,紫砂泥也是,每年的产量在下降,但从2009年开始,对紫砂矿进行了保护性开发,目前探明的紫砂泥储量在270万吨左右,宜兴有5万余人从事紫砂产业,保守估计可用100年至200年。
然而,当地多名业界人士对此表达了与官方不同的观点。“现在市场上仅有10%是黄龙山的原矿做壶。”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在宜兴“家家户户做陶”,却不是“家家户户有原矿料”,也不是“家家户户有黄龙山紫砂泥”,黄龙山原址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宜兴紫砂矿料,市场上流通的更加稀少。
“首先要把紫砂壶看做一种茶具,其次才是艺术品、收藏品。”史俊堂说到此,有些意味深长。
而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将投资重心由传统产业转向文化产业,宜兴作为高端紫砂市场也在经历着“后原料门”时期的考验——制假泛滥是否会重演,这是所有投资客、藏料人、赌砂者都将面对,而又无法被彻底解决的问题。
(注:文中安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