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凯迪系亿生物质发电梦缺钱 东湖高新成输血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6 22:53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郝静 上海报道

  1月4日,凯迪电力(000939.SZ)宣布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控股股东下属生物质电厂股权事项, 目前相关资料尚在准备过程中,因此申请停牌。

  当日下午2时许,平安证券也迅速发出一篇报告,题为《凯迪电力:投产速度和燃料控制决定公司价值》。记者致电联系报告作者王凡,她表示:“我写报告的时候还不知道他们要停牌,纯属巧合。”

  收购电厂资金压力大

  1月5日,凯迪电力迅速公布收购标的为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两个子公司五河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51%的股权以及桐城市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51%的股权,两者分别估值为1.1亿元和7642.44万元,溢价75.37%和26.43%,两部分股权价值合计在9000万元左右。

  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并没有过去几年的财务数字来佐证,而湖北众联资产给出的评估报告却采取了评估溢价较高的《收益法》作为最终的评估结论。王凡表示:“要看注入的电厂处于哪个阶段,是刚刚投产还是已经达产。从湖北众联资产给出的报告中显示:两家公司都是在2007-2008年间动工,机组目前已经顺利并网发电并正式运营。”

  负责该项目评估的张曙明告诉记者:“2011年8月份的时候,他们公司就有意向找到我们,评估花了20多天,已经做过一段时间了。而至于说为什么采取《收益法》,是因为电厂已经有稳定的发电量,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电厂的利润只取决于原材料的成本和国家上网电价,不存在销量波动的问题。五河的利润大约在600万-700万元,如果考虑进项税抵扣的800万-1000万元,其利润还要高,而桐城的原料成本比五河要高一点,利润在80万-100万元左右,抵押的设备和土地其实对于资产价格是没有多大影响的,不在评估考虑的范围之内。”

  记者同时还发现,两家公司的投资模式如出一辙,都是由凯迪控股和凯迪旗下的另外一家子公司中盈长江共同出资组建,并各占60%和40%股权,在公司成立一年多和几轮增资之后,即2008年10月,中盈长江将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凯迪控股,而在2009年3月,凯迪控股40%的股权又被转让给晋亚中国,至于两次转让价格是多少,报告中却只字未提,背后有何玄机?张曙明表示:“因为他们这次只收购了51%的股权,所以可能没有公布出来,至于其他情况并不了解。”

  连日来,凯迪电力公布的投资者电话却一直无人接听。记者致电凯迪控股旗下另外一家子公司凯迪阳光方面,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下面许多家子公司都是做生物质电厂的,像凯迪工程等都有涉及,都是互相关联的,具体这次注入的生物质电厂,我们并不了解具体情况。”根据张曙明的表述,五河凯迪的盈利能力在上市公司已投产的生物质电厂中是最高的。

  王凡表示:“电建工程和煤炭业务仍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火电业务仍有较大幅度的亏损;生物质发电对利润仅有小幅贡献。未来公司将主要专注于生物质发电业务的发展,而生物质电厂将成为公司盈利增长的主要看点。”

  然而有分析人士看来,生物质电厂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仍是凯迪电力面临的最大问题。2011年11月17日,凯迪电力发行了11.8亿公司债,票面利率高达8.5%, 就在半年之前,公司还发行了期限为 7 年的中期票据达12亿元,在本期公司债券发行后,公司累计债券余额为 11.80 亿元,已经占公司最近一期未经审计合并净资产的比例为 38.99%。

  从2011年6月开始,大股东凯迪控股开始大笔减持凯迪电力的股份,分两次套现共约6亿元,减持理由正是为了集中资金全面、快速、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

  在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给出的评估报告中指出,公司生物质电厂投资资金需求量大,存在资金压力,且未来资产负债率可能上升,偿债压力会有所加大;公司生物质发电项目对政府支持政策依赖程度较高,且燃料成本控制能力有待检验,未来生物质电厂的盈利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且公司环保发电业务还处于亏损状态,鹏元资信最终给出了AA评级。

  东湖高新“造富”

  2011年三季报显示:尽管2010年1-9月份营业收入缩减了15.39%,但净利润却高达6.3亿元,比起上年同期增长313.63%。“主要原因是得益于对东湖高新的股权投资。”银河证券分析师冯大军指出。

  2011年6月1日,东湖高新公告称,大股东凯迪电力计划选择适当时机出售公司持有的无限售条件的东湖高新股权。出售股权价格不低于8元/股;出售数量不超过2400万股。

  此后东湖高新又以 36890 万元的价格向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迪控股”)转让所持中盈长江国际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盈长江”)20%的股权;以 243 万元的价格向凯迪控股转让公司所持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迪研究院”)7.5%的股权。

  据指凯迪电力退出东湖高新的意图早在2009年就已经显现。当时,凯迪电力曾计划将其持有的东湖高新7991万股全部转让给湖北联合投资。后经东湖高新分红送转后,凯迪电力在2010年3月将其持有的6945万股转让给了湖北联合投资,持股比例也从此前的29%下降到15%。

  凯迪电力的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13.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63%,但获益于子公司东湖高新的重组,凯迪电力入账约4亿元,因而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增420.51%,约为6.1亿元。“其实就是把原来的长期股权投资转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冯大军表示。另据会计专业人士表示:中报净利润有虚增的成分,仅是会计报表上的一种金融资产处理方式变更行为导致。这是因为此前凯迪电力投资的东湖高新资产是以初始投资成本入账,每期按比例分配利润给凯迪电力。

  凯迪系的掌舵人陈义龙早已描绘出一幅“万亿生物质发电不是梦”的蓝图。在他的带领下,身为环保脱硫工程行业龙头的凯迪在2004年抽身而退,从环保领域转作生物能源行业。当时,凯迪占有国内60%的脱硫市场,陈义龙预见到了行业的顶峰即将到来,两年之后,整个市场陷入恶性竞争,做一个同样的工程,价格可能跌到以前的七分之一,并且做项目亏损要超过千万。

  最初的转型并不算顺利,一度也遭遇资金短缺问题,凯迪电厂也不得不停建。如果按一个电厂投资2.5亿元来计,投入200个电厂,投资要超过500亿元。

  在生物能源领域,陈义龙已有了全盘规划:未来5年将在全国17个省市共建250个生物质发电厂。2015年,凯迪规模将突破600亿元。2020年,销售额将达3000亿元。到2030年,凯迪的规模可能做到1万亿元。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