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民生等再融资计划落空 银行圈钱大戏将落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6 15:29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2011年,受内地与香港股市持续低迷走势所累,多家上市银行的股权融资计划受阻:2010年4月即获准在香港发行H股的光大银行因受市场冷遇,其H股IPO一拖再拖,至今其H股IPO仍无明确时间表;北京银行非公开增发A股申请于2010年9月获证监会审核通过,迄今尚未发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再融资计划落空。在当前市况下,银行股已基本丧失股权融资能力。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银监会决定将原定于2012年1月1日实施的银行业新监管标准推迟。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在银行股已基本丧失股权融资能力后监管当局的无奈选择;在当前市场状况下,上市银行已难以通过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继续坚持实施新监管标准,将严重削弱银行业的信贷投放能力,而信贷投放不足将对当前资金链本已紧张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冲击。
笔者认为,随着新监管标准推迟实施,多年来银行股通过股权融资在资本市场的圈钱运动或许已接近尾声。而新监管标准由于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要求设置过高,未来在正式实施前很可能将向下修正。
监管标准提高是再融资的推手
补充资本是上市银行再融资的惟一理由。长期以来,上市银行信贷规模过度扩张引发资本不足被认为是其不断向市场伸手拿钱的主要原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监管标准不断提高才是银行股频繁再融资圈钱、补充资本金的最主要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速低于名义GDP的增速,1999年~2008年间,中国GDP由8.97万亿元增至31.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9%,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由9.37万亿元增至30.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9%,贷款年均增速较GDP增速低1个百分点(详见表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受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以及地方政府配套项目拉动,2009年和2010年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加大,贷款余额与GDP之比也由2008年末的97%上升至2010年末的119%,1999年~2010年间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上升至16%。政府大规模投资的刺激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在此期间的信贷投放高增长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银行业信贷增速仍将回归常态,即与名义GDP保持同步增长。
由于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上,在信贷年均增速略低于名义GDP增速的情况下,若不进行大比例的现金分红,银行业自身的利润积累足以满足其新增信贷对资本的需求,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股权融资支撑其业务扩张。
实际上,监管标准的不断提升才是银行持续通过股权融资圈钱的主要推手。2004年3月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四。”此后,银监会持续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2010年银监会对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标准提升至10%,中小银行提升至8%,而计划实施的新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标准,要求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还需要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正是由于监管标准的不断提升,引发上市银行持续再融资、补充核心资本的需求。以浦发银行为例,2005年~2010年间贷款余额增长了2.07倍,净资产则由159.69亿元增至1229.96亿元,增长了6.7倍!5年间净资产增加了1070.3亿元,其中通过增发融资599.3亿元、历年留存收益等增加净资产470.9亿元。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则由2005年末的4.01%上升至2010年末的9.37%。如果在此期间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2005年末的4.01%不变,则其历年留存收益足以支撑其信贷业务的发展(见表2、3)。
由上述分析可见,从银行业信贷规模的增长并不是其频繁再融资的主要原因,监管标准不断提高是导致上市银行不断圈钱融资的主要推手。
值得一提的是,某种程度上而言,资本充足率标准不断提高,仅仅是银监会配合各家银行伸手向广大股民“拿钱”的一个工具。资本充足率不达标,并不真的意味着其投放信贷能力的丧失。实际上,在农业银行于2008年由中央汇金注资、完成股改之前,其资本充足率并不达标,但并不影响其正常的信贷投放。2009年底前后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分别实施股权融资并承诺三年内不再进行股权融资,时隔不到一年两家银行相继食言,先后提出再融资方案,引发市场一片质疑之声。民生银行甚至表示,不融资就没法开门了。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监管标准提高了。最近一年多来受资本市场低迷影响,民生银行再融资方案至今仍未能实施,该行依然运转正常。一方面银行大把赚钱,另一方面却伸手向亏损累累的股民要钱,如果没有银监会积极配合、不断上调监管标准,银行家们如何伸得出手向股民们要钱?
银行股已基本丧失圈钱能力
长期以来,银行股持续不断地再融资一直饱受诟病,巨额再融资也使市场承压、银行股的估值重心不断下移,而对地方债、房地产信贷可能引发的呆坏账的担忧情绪则使银行股由当年机构追逐的明星沦为市场的弃儿,银行板块成为A股市盈率最低的板块,市净率也处于历史低位,不少银行股的股价已接近于账面净资产。
根据有关规定,新股发行价格不得低于账面每股净资产,因此,一旦银行股的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将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实施股权融资。
以2011年收盘价和2011年三季度末的账面净资产计算,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的市净率在1.2倍以内。由于这些银行股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2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这些银行保持目前的盈利能力、且股价保持2011年的收盘价不变,到2012年三季度末其股价将低于每股账面净资产(见表4)。
以浦发银行为例,根据其最新发布的业绩快报,2011年末每股净资产为7.98元、四季度每股收益0.4元,假设其2012年上半年保持当前的盈利水平即每股收益0.8元,则中报时每股净资产将为8.78元,这将高于其2011年末8.49元的收盘价。
如果2012年银行股继续保持20%的利润增长率,且二级市场的股价在未来一年内不上涨甚至继续下跌,则一年后大多数银行股的股价将低于每股净资产,银行股将彻底丧失股权融资的能力。
实际上在当前市场人气涣散的形势下,银行股再融资能力已基本丧失,一旦其再融资方案推出实施,股价势必会进一步下行、并跌破净资产,导致新股发行失败。这也是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2011年以来再融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的主要原因。
银行股频繁圈钱大戏或将落幕
多年来监管标准不断提高推动银行股在资本市场频繁伸手向股民拿钱,以浦发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在过去5年间净资产增加了4~7倍,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但银行股的融资饥渴症已令二级市场深恶痛绝,其再融资能力基本丧失。在此背景下,新监管标准继续提高资本要求,则给市场以贪得无厌之感,引起广泛非议。即使银行业内对于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也异议颇大。据报道,银行业也寄望在未来执行尺度能有所放宽,银行业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标准是否会在中国“水土不服”?二是过高监管标准可能影响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并减弱银行国际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撰文指出:“无论是监管标准的设定,还是监管指标的定义,都出现了许多明显高于国际标准的情形。监管者的用意也许是借此强化银行风险监管,但如果把握不当,反而可能对银行体系的稳健造成冲击。”
考虑到新监管标准明显高于国际标准,且上市银行当前事实上已基本丧失股权融资能力,推出新监管标准并严格执行,不仅无助于上市银行继续在资本市场圈钱、增加资本实力,而且将削弱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新监管标准在正式推出前将面临向下修正的压力,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很可能维持当前的水平。
由于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20%以上,如果政策面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再上调,银行自身的资本积累足以支撑其未来信贷业务的扩张,银行业过去若干年来频繁在资本市场圈钱的大戏或将落幕。这也意味着,长期以来对银行股估值构成重压的一座大山被推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