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国超导向华锐索赔12亿美元 双方发生肢体冲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1 03:1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华锐风电与美国超导之间这起中美有史以来最大的知识产权诉讼案火药味正变得越发浓重。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该案件于近日再次开庭,但在公审当日,超导方面则与华锐风电的律师发生了肢体冲突,这也让双方的对峙纠纷再度剑拔弩张。

  此前,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在案发后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曾强调,在双方矛盾爆发后,华锐风电始终积极推动彼此沟通,试图化解分歧。

  但随着事态演变,以目前两家企业的敌意博弈来看,双方重回谈判桌予以私了的回旋余地也似乎化解为零。

  “华锐除了应对这起纠纷外还有很多业务需要处理,但超导现在则是孤注一掷。”陶刚对本报记者说。

  事实上,在因合同纠纷而“反目成仇”后,双方在法律层面上你来我往的博弈便从未停止,这也一度将美国超导推向舆论浪尖,但业内对于这家企业的真实背景则鲜有人知。

  本报记者获悉,此前被媒体诩为美国明星企业的超导公司实则规模不大,在美国总部的员工总数也仅有数十人。此外,其近几年的运营状况也同样乏善可陈。

  本报记者通过第三方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自2006年-2011年,美国超导除2009年稍有盈利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

  与此同时,美国超导的业务结构也同样不尽人意。

  来自美国超导的公司简介中显示,“可编程设计的电力电子模块和高温超导(HTS)线材是其两项专利技术,基于这两项技术,美国超导可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公司在可替代能源、提供电网解决方案还有风机涉及的生产许可证和电力系统方面处于领先的位置。”

  但本报记者注意到,相比美国超导进入风电市场后,其“两项专利技术”转化为营业收益的能力则并不明显。

  本报记者获得的美国超导近10年的营业收入结构统计数据显示,其整体收入则主要依靠电力系统业务(主要是风电电控系统及相关业务),而超导材料在其业务结构中几乎无足轻重。

  其中,在2008-2010财年中,美国超导业务板块营业收入中,电控系统收入占总收入之比例分别为:92%、96%、96%。

  而由于美国超导的风电业务又绝大部分集中于华锐,自双方纠纷发生起,虽然彼此均有所得失,但相比华锐,美国超导的境地则更为煎熬。

  “华锐给超导提供的收益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后者的超导材料业务始终又没做起来,大客户拒绝付款,别的业务又没起色,结局可想而知。”国内一家风电公司的高管对本报记者说。

  与此同时,上述高管也同时表示,事实上,华锐与超导纠纷在合作之日起便已埋下伏笔,“华锐也并非没有过失,但从宏观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中国公司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历经的。”

  公开资料显示,华锐风电曾是美国超导的最大客户,在2010年末仍占后者营收的70%。

  而在华锐方面看来,通过与华锐的合作,美国超导反而从一家小公司逐渐在中国市场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以及业内订单。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超导与华锐的合作让超导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市场。”陶刚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与华锐合作后,美国超导又先后与中国东方电气联合开发3MW、5MW风电机组,及与沈阳鼓风机集团签订协议,试图向后者出售电控系统,并寄希望产品能用于2MW双馈锋利发电机组,但据本报记者了解,以上业务至今仍未有实质性发展。

  而在目前针对司法程序的对垒中,双方的“见招拆招”也堪称步步惊心。

  业内长期关注此案件的知情者向本报记者透露,此前,为获取华锐窃取数据的证据,超导方面曾安排人员以安全检查为由匿名潜入华锐提供产品的华能文昌风场进行调查。

  本报记者多次联系华锐风电相关负责人,及主任律师陈忠楠,对方对此进行了确认但拒绝正面发表置评。

  截至目前,美国超导正通过三起诉讼和一起在北京进行的仲裁向华锐索赔12亿美元。

点击进入[华锐风电吧]讨论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