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贺宛男:海通H股延期发行反衬A股怪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4 07:20 来源: 新闻晨报

  贺宛男

  “机构撤资,海通证券(微博)H股延期发行”。昨日,这一消息挂满各大财经媒体要闻版。

  临门一脚功亏一篑

  海通证券H股发行于12月5-8日正式启动,12月9日为定价日,后推迟至12日,原计划12月15日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本来拟全球发行12.29亿股H股,国际配售部分占95%,公开发售仅占5%,招股价区间在9.38-10.58港元,包括超额配股权最多可募资130亿-150亿港元,从而成为今年9月底以来港股市场最大的IPO。

  然而,就在海通H股发行紧锣密鼓进行之际,12月12日(定价日)晚间,突然传出因大量基金和机构投资者撤资,国际配售未获足额认购,海通H股不得不押后发行的消息,本次H股发行宣告失败。尽管今年下半年以来,因受市场环境影响,多宗H股发行计划,如三一重工、光大银行(微博)等都被迫延迟,但像海通证券那样发行的所有程序都已启动,甚至有报道其公开发售、国际发售两部分均已获得约1倍的超额认购,但在最后关头还是功亏一篑的个案却极为少见。

  海通证券H股发行为何失败?关键在于机构压价,发行人则“为保护A股投资者利益”不肯让步。有报道称,虽然此前占大头的国际配售已获足额(甚至超额)认购,并初步计划以稍高于招股价下限定价,但8日美股大跌,一些机构投资人即要求继续减价,而海通方面则担心H股上市后走势不佳拖累A股,于是将定价日从9日延至12日,承销团队试图在周末力挽狂澜说服投资者,结果还是未能达成共识,遂引发大量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临时撤销认购。

  理性发行给A股带来启示

  海通H股发行失败了,但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对A股极有启示。首先这告诉我们,在发行市场机构就是应该压价的,因为机构是投资者,是买方,任何一家买家总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可反观A股发行市场,机构却总是抬价的。就拿刚刚摇号的新华保险来说,原定发行价区间23-28元,查阅200多个配售对象的申报价格,一半以上报价都超过28元,有的甚至高达36-40元,且网下中签率1.7488%,还低于网上的2.2244%,要不是H股的牵制,A股发行价肯定是上限28元,而不会是接近下限的23.25元。

  其次,海通案例还告诉我们,发行人必须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海通H股发行价区间为9.38-10.58港元,相对A股已经有7-10%的折让,如果在这基础上再压价,岂不任由H股套利,让A股失血?发行人情愿暂停发行,不拿这100多亿港元,也要维护包括A股投资者在内的所有投资人的利益,这是极为明智的。遗憾的是,A股市场绝大多数IPO,定价从未考虑过投资者,更少考虑二级市场,要不然怎么会出现二级市场市盈率仅十几倍,一级市场迄今还发到40-50倍的现象?

  为什么近2000例A股IPO,几乎从未见过市场化失败的个案,有的只是立立电子、苏州恒久那样因遭举报被证监会叫停的“一小撮”?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机构总是站在卖方的利益,总是充当抬轿的角色。长期以来,有关部门老把A股市场的高度投机归咎于散户,其实,机构才是高投机之源,是高价发行之源。究其根源,则在于机构能从高价发行中谋得好处,至于“破发”与否,与他们无关,因为高价发行认购的资金压根不是他们自己的。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