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张曙光:详解土地制度变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1 17:15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长安讲坛第62讲,长安讲坛总第193期,做客专家是论坛成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他演讲的题目是:当前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

  以下为演讲实录:

  描述完了以后,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做一些分析,我想要分析第一个方面就是地权细分,从原来的一个统一的东西,变成了各种不同的权能,把它分开了,咱们知道土地权利可以从自然方面看,你可以是通过的权利,可以是建造的环权利,可以是种庄稼的权利,从社会属性来看,你有所有权,有使用权,也处分权、有经营权、有收益权,最重要的恐怕是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既然是这个样子,咱们大家可以看,在过去公社化的时候,咱们基本上的状况是一个,你不管说62年搞了60条,搞了所三机所有队为基础(核实)但是这三个权利,都在生产队和公社手里,所有权是公社的,经营权也是公社的,也是生产队的,收益权也是生产队的,农户有什么权利,名义是他所有者,但是名义的所有权,实际是没有所有权的,经营权是农户可以参与,但是实际上做主的是生产队,收益权因为收益全部是生产队的,农户只有劳动的权利,你可以提供劳动力,你按劳动的凭工记分,来进行分配,所以农户只是一个劳动者,只有劳动的权利,只有通过劳动取得收入的权利,这是第一个阶段里边的状况,我不能展开,只把基本的东西给大家说说。

  你可以看,到了第二个阶段,发生了产权的第一次分割,分什么呢,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所有权仍然是集体的,但是经营权给了农户,农户承包那一块地,我种什么,由我自己决策,你集体干涉不了,当然这个时候由于咱们刚转过来,集体的力量强大,当时撕毁承包合同,有的承包给人家,看人家赚钱了、眼红了,缩短承包期,撕毁承包合约的事情也有,但是农户确实是有了经营权,而且农户这一个阶段里边的劳动权利仍然在,所以这个时候其实农户是经营和劳动是合一的。

  这是发生在第一次分割,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分割,才增强了农户的激励,因为农户这个时候,就是咱们讲的那三句话,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农户有了剩余索取权,农户实际上变了一个健农(核实)有了承租的权利,所以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进入土地流转以后,发生了产权的第二次分割,什么分割呢,就是承包权和经营权也分离了,在这个时候所有权没有变化,仍然是集体的,承包权是农户的,承包权一个是用以物权,而经营权转给了大户、合作社和涉农企业,这是现在的这三权是分离了。

  这是我想咱们可以看到,如果说三权合一的形态是一个古典的产权结构的形态,那么现在的三权分离,实际上是一个现代的,可以说产权的实施的一个结构形态,这个我后面回过头来还要涉及到,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想讲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农村的主体,经济主体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咱们也可以看到,在公社化的时候,既然几权是合一的,身份也是合一的,生产队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农户的身份只是一个劳动者,没有别的身份,但是到了第二个阶段,情况就变化了,集体只是所有者,而农户是经营者和劳动者,到了第三个阶段,更进一步主体的变化,集体仍然是所有者,农户是产权的,承包权的所有者,经营者已经不是农户了,而是进入的企业和合作社。

  这个变化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咱们人口流动以后,非农产业发展,人口进城,农村的经营的主体,就变成了三八六零部队,妇女和老人,当时的情况到了土地,人口流动多的时候,大概农村的经营主体百分之五十几是妇女,你想再加上老人,年轻人作为经营主体的很多人出去了,不作为经营主体了,你想一想妇女和老人,她的交往的范围,她的能力、知识结构,各个方面都有限制,所以才出现了由于咱们这种制度才造成了后来很多农业的波动,可能都是很重要原因。

  但是到了第三个阶段主体变化了,不在是三八六零为主体的,而变成合作社,变成大户,变成企业,经营主体变化了,这个时候据一些调查得到的结果,大概农村的三八六零的经营主体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几,这是你也可以看到很重要的一个经营主体的变化,第三个分析,就是农户收入大大的增加,在公社化的时候,农户只有劳动收入,而且由于击毁主义,效率很低,劳动的工分值一年,每天的工分值,有的分钱,有的是几毛钱,所以农户劳动辛辛苦苦一年,最后到了年终分配,结果还倒欠队里边。

  那么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农户可以经营他那小一块土地,有了剩余的权利,有了劳动的收入,农户的收入增加,温饱解决了,这是咱们大家都经过的事情,所以收入是比公社化的时候要增加了很多,但是终究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仍然不富裕,而这个阶段就是农户既有劳动收入,也有经营的收入,但是没有财产的收入。

  到了第三个阶段,咱们可以看到非常大的变化,是农户有可能有三种收入,一个是劳动收入,劳动可以出去打工也可以赚钱,在农村里干活也可以赚钱,有劳动收入,第二块最重要的有了财产收入,这个时候我把地转包出去,你得给我交租子,我得收租,那么租金实际上是土地的价格,也是财产的收入,有了财产收入,用以物权就实了。

  还有一个,第三块收入就是分红收入,这个分红收入在涉农企业和大户是没有的,在合作社,因为你土地要入股,入股今年经营的好,有剩余就可能分红,这是现在农民可能至少有两种收入,最多的有三种收入,而收入的数量是大大增加了,大概根据我调查的结果,财产收入大概是每一亩地,一年是五百块到一千块钱,就租金五百到一千块钱,劳动收入多少不一样,各地都不一样。

  我在四川郫县有个西部花乡,他农民的月入,工资收入是八百到一千五百块钱,因为根据他的技术根据他的情况不一样,我在山东宁阳调查,他的每一天的收入是25到35块钱,那么土地的租金收入额,为什么是那么个样子,大概农区低一些,城市周边高一些。

  咱们北京郊区,通州的一个村,他把村里边两千亩土地流转了,流转以后,他的租金收入额,是八百块钱,那么八百块钱做个比较,大家就知道增加了没有,过去你种地,一年两收,夏季小麦、秋季玉米,扣除各种农本以后,农户的收入是六到七百块钱,现在光土地租金就是这么些,农户还可以有劳动收入,你可以想大概这个样子以后,这个村的流转以前和后,大概收入增加了一倍。

  这是这个收入的增长,分红收入那得取决于经营的状态,我在山东宁阳看到合作社,他经营的不错,分红收入一亩地一年达到一千块钱,一家四口,儿子、儿媳妇在济南打工,老头老太太留在家里边种地,你想一想,人家劳动收入,一年还有那么些分红,五亩地是几亩地,他分了五千块钱,这个情况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收入增加了,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联产承包制推行以后,尤其到了后期,由于我承包那一块地和你生产队没关系,于是很多生产队变成空壳化了,没有钱,。

  就刚才我说通州那个地方,那么大个村,结果村里边负债74万,而且给有些人,原来是成员权,有些人没有分到地,每年得按一亩地给人家多少钱,这个钱都给不了,但是流转以后,咱们看到集体的空壳化的现象也解决了。

  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咱们现在的土地流转,尤其是大规模的流转,集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中介,因为实际上这个流转是一个所有权和使用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合营,使这个流转更顺利。

  往往都是这个样,就说农户先和集体签订一个土地流转的合约,规定他的那几亩地,流转给集体,集体给他支付多少租金,集体在把和一个涉农企业再签一个土地流转的协议,所以集体在这中间起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要推动这个土地流转,因为中央政策也是这样,地方也要政绩,所以很多地方都在积极的推进土地流转,有些乡镇搞的土地流转的网站,都要提供一些服务,所以在土地租金里边,往往是农户拿80%,集体拿20%,因为他要提供相应的服务。

  集体的第二个收入,就是要规模流转,都得经过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填平沟沟坎坎,都多出了10%到15%的土地,多出来的土地就不在分了,就变成集体财产,照样流转,这个收入土地租金就全部归了集体,集体还有第三块收入,那就是土地上有一系列的设施,比如说机井,这个时候流转以后,也像转流转的单位要收取一定的租金,因为他也不可能分到农户里边,有的地上有,有的地上没有,就变成了集体财产,所以这样就解决了集体的空壳化的现象,这是农户的收入的变化。

  第四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土地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出现了产业化、专业化的,这样的发展,这些凡是大规模流转的,都是专业化生产,比如说通州这个地方,两千亩地流转以后种什么呢,全部种优良品种的高粱,用来加工、生产生物能源和各种产品。

  比如说山东宁阳的地方合作社,它就专业化生产,生产蔬菜,而种菜不是所有菜都种,种三种菜,一种西兰花、第二种芦笋、第三种蘑菇。它是一个专业化的生产基地,而销售呢是和泰安一个公司叫红海公司,做商业的,来负责销售,就是这些流转以后,基本上都专业化。比如说刚才我讲的郫县,郫县西部花乡五千亩地,全部种的花卉苗木,叫做西部花乡,五千亩地的规模。

  所以大家可到它生产专业化了,都成为了一种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大规模的生产,而且咱们可以看到,生产标准化,专业化还有一个,不光是种植专业化,而且给农业服务也专业化。

  我在四川崇州它的土地流转的规模更大,两万多亩土地流转,建立了一个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引进了46家企业,外汇企业,从事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这46家就需要一些服务,于是有五个农机手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农业服务公司,而这个公司购置了各种各样的农机具,大型的拖拉机,中小型的,以至于其他的各种各样农业机具,给46家企业提供从种到收的服务。

  比如说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他们讲的例子,从种粮户他是粮食企业,他为了新粮换旧粮,把旧粮加工出售,它是一个上下游产业都有,所以他能够站的住,但是种粮种水稻,他一年要除病虫害,他就麻烦了,他就要讲说每次要雇一百多个农民工,用十年的时间,最后防治的结果还不见得满意,现在有了农机服务公司以后,他有各种各样的灭虫的这种机具,他就全部外包给他,只是说我一亩地给你多少钱,到时候你该打什么药,什么时候去打,都由你自己来负责,我根本不管,而且呢你要保证给我80%的效果。

  大家就可以看,由于大规模的经营以后,农业的服务产前产中服务,发生了变化,而且土地流转以后,剩下那些人,劳动力,他怎么办呢,他把他培训,按照企业的需要,培训以后,向这46家企业输入劳务工,你需要什么,我这培训什么,给你输送什么。

  所以大家看专业化生产发展起来,而且生产也标准化了,比如说刚才说山东宁阳种芦笋,什么时候施肥,用量是多少,都是明确规定的,而且芦笋的最后交上来,生产出来的芦笋,只能15公分高,不能超过,低一点可以,不能超过,超过有可能就老,所以农民,种菜的卡着尺子量,不能超过尺寸,你也就看一些标准化不一样,尽管农业的标准化和工业的标准化不一样,但是它终究出现了这些问题,这是我觉得恐怕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就是农业的科技投入增加了,为什么,就是我刚才的四川崇州这个地方,它规模大了,所以他从省内外聘请了39个农业专家,建立了农业科技大院,有一部分科技专家就长住在那个地方,在那个地方实验,在那个地方推广,我也参观他们那个搞的各种各样实验的东西。比如说他实验用各种各样的生物办法来灭虫,还是那个,还有他搞的一些生物能源,生物肥料,这种东西。所以他就搞了一系列的这种专业化的生产基地,而在一年光创造的新的农业品种160多个。

  所以可以看到,农业的科技现在也发挥了作用,至于大型的农业机具都更不用说了。

  这里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现在的农业,大家也都知道,要绿色农业,要这些要求,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在这个情况之下发展起来。

  比如说山东宁阳这个地方,它种植蔬菜,种有机菜,不用化肥,全部是人工的,就是农家肥,于是他就建立了一个有机肥的肥场,有机肥场它本身的原料不够,正好他的邻村有一个村是养牛的,大概养了一千多头奶牛,这两个村这边的西兰花的叶子也成了问题,那边牛粪也成问题,于是两个村合作,用一车西兰花叶子换一车牛粪,两家的问题都解决了,结果他搞了有机肥,自己种用不了,还把它卖给红海公司其他的蔬菜基地,也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生态农业的一些现象也在发展起来。

  所以说,我觉得恐怕土地大规模的流转,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咱们可以看到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在发展,至于说比如说西部花乡人家中花,花盆多大直径,大的多少、小的多少,使的肥料都有规定。

  咱们看到这样一些发展,都是这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些变化,当然我觉得也有一点要说明,恐怕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是一条路子,这是一种路子,是不是还有其他路子,我觉得恐怕是需要探索的,我们不要把脑袋局限在一种里边,如果说我们真正放开,让各个地方自己去创造,我想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模式可能会有多种,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讲一下关于土地的产权,土地的流转和市场发展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过去集体化了,而农业没有发展,因为我们没有市场,而现在之所以能够发展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提供的条件,大家想理论上说,杨格尔定理(核实)讲的也很清楚,说专业化的发展,取决于市场的扩展,市场的扩展也依赖于专业化的发展,所以恐怕如果没有市场,咱们没有这个成绩。

  大家可以看,公社化的时候,咱们没有市场,农产品也不是商品,仅大是一个商品的外壳,因为什么呢,你想想,当时是公社化,买农产品的只有一家,政府居于买方的垄断地位,所以那个时候,卖与不卖,卖多少,卖的价格,全都是政府规定的,所以说你说这种情况下有市场?

  没有市场,你说有个农产品的自由市场,农民种的,自由地上种的东西可以拿去卖,但是你想自留地有多少,规模有限,所以说我觉得过去基本上是没有市场的,农业合作化的失败,可能都要失败在这个地方,当然还有其他的那一套东西都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