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致务工“零结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1 02:00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本报广州讯(记者黄 劼)日前,广东省政协向社会发布了《广东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3年来,广东省共转移就业469万人,并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包括工资与期望差距巨大、缺少保障、尊严和情感缺失等是当前制约劳动力流转的重要因素。《报告》显示,3年来广东省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66.6万人,转移就业469万人。从2007年末到2010年底,广东省农民工增加258万人,外省农民工减少200万,本省本地就业比例大大提高。
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广东省超过70%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调查中务工人员平均月工资228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近3年的平均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011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3.03∶1缩小到2.87∶1。《报告》同时指出了广东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的以下几项突出问题:
务工出现“零结余”甚至“负结余”。近两年物价飞涨,尤其是农产品和房地产价格(包括房租)上涨幅度更大,受此影响,导致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工资上升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转移劳动力实际收入呈下降态势。
企业愿意为转移劳动力提供的月薪为1778.7元/人,远低于劳动力自身的期望月薪值3441.6元/人的报酬。在外出务工人员的每月平均基本生活消费为1288.14元并随物价上涨不断提高,转移消费落差即现工作地点与原户籍所在地的消费水平相比平均为1.79倍的情况下,出现了务工最终“零结余”甚至“负结余”。
仅17%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城里人。《报告》称,城市主要的公共服务项目仍面向本地户籍人员,农民工与城市社区活动基本隔绝,生活圈子狭窄。农民工对政府在农民工入户城镇、心理健康保障、生存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都低于65%,企业对保障房建设满意度仅为61.9%。在此情形下,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较低,只有17.2%认为自己是城里人。
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长效机制。农村劳动力被动参加转移培训,选择培训项目的话语权不强,16.1%劳动力认为需要再培训。近47%的务工者认为培训内容不深,有39.7%认为培训覆盖面不广,有31.6%认为培训专业与企业需求不对接。
此外,还有部分地方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只忙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考核,存在培训走过场的现象,虽解决了“洗脚上田”的问题,但技能素质仍未“脱胎换骨”,转出去的劳动力多从事低端劳动,就业稳定性不高,劳动力转移后“回流”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