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月底前拿下澳洲食品 海外并购屡败屡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23:44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张汉澍 上海报道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光明食品”)的每一次海外洽购总是能吸引无数眼球。据外媒日前报道,光明食品将斥巨资收购澳大利亚食品控股有限公司Manassen Foods(下简称“玛纳森”)75%的股权。
8月18日,光明食品新闻发言人、公关部负责人潘建军向本报记者证实,光明食品已经与玛纳森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光明食品的高层计划在8月下旬访问澳大利亚,届时双方将举行正式签字仪式。
潘建军同时透露,此次交易的真正主体,其实是光明食品的核心全资子公司——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光明食品已邀请野村国际担任此次并购的独家财务顾问。
事实上,光明食品的国际化之旅走得并不顺利。这家有着强烈国际化意愿的上海国企,曾在两年时间踏遍欧洲、美洲、澳洲,四处寻觅合适的并购标的,而“两年四败”则成为光明食品国际化过程中的尴尬写照。
低调密购
如果不是多家境外媒体的报道,现在国内恐怕还很难知道光明食品与玛纳森公司即将“联姻”。事实上,此次大战前的低调正是光明食品之前用血淋淋的失败换回来的经验。
2010年的1月,光明食品洽购澳大利亚最大的原糖生产商西斯尔公司(下简称“澳糖”),拟以现金17.5亿澳元对其进行收购。若收购成功,光明食品将一举获得澳大利亚原糖产能的45%,由此将步入全球糖业前三强。
光明食品与澳糖公司的谈判过程中虽然互有分歧,但总体是顺利的。到了6月底,光明食品甚至已经计划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界宣布这起并购,但形势突变,7月5日,澳糖公司突然宣布与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达成了协议。这个消息不仅令媒体惊讶,更让光明食品感觉错愕。
由于信心满满,光明食品一直未曾察觉对手的逼近,藏在暗处的丰益国际在获悉了光明食品的报价后,以加价0.5亿澳元的优势最终上位获得了胜利。于是,因高调吃了亏的光明食品,开始学习低调哲学。
记者发现,早在7月13日,光明食品就被外媒曝出正在与玛纳森公司进行密谈,不过光明食品方面很快对这一消息进行了否认。直到8月中旬,双方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后,光明食品才向外界承认了与玛纳森公司接洽的事实。
据潘建军介绍,此次交易的真正主体是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而在此之前,隐匿不彰的上海糖酒集团从未出现在此次海外并购的视野中。
目前,外界对于玛纳森公司75%股权的报价也呈现出两个版本,一种猜测该笔交易的价格约为5.25亿美元,而另一种说法是成交额约为4.16亿美元。但对于吸取了澳糖教训的光明食品而言,均未对此作出正面回应。
并购原则
光明食品曾表示,集团已经储备了一批面对境内外市场的并购项目,未来会不断涌现新的并购题材。
“单纯的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集团的发展需求,光明食品要通过海外并购来实施国际化战略,而所有的并购都将遵循四点原则。”潘建军告诉本报记者,原则一就是并购对象均为资源型或渠道型企业。记者了解到,玛纳森公司正是渠道型企业,这家澳大利亚公司不仅有自己的食品品牌,而且还是一家很大的食品分销商,代理了全球70多个食品品牌在澳的销售业务。
光明食品董事长王宗南表示,光明食品就是希望通过玛纳森公司庞大的分销网络将光明的产品和品牌引进到澳大利亚市场。
而作为回报,光明食品也承诺,会将玛纳森的食品带进中国。有消息称,光明食品打算帮助玛纳森在3年内实现在香港单独上市。
潘建军介绍,光明食品并购的第二大原则是:并购对象必须与集团主业产生协同效应。据了解,光明食品自2006年重组以来,确立了“6+1”的核心主业,即糖业、乳业、酒业、综合食品制造业、品牌代理业、连锁零售业和现代农业。
“不论是此次玛纳森公司,还是之前的澳糖,以及成功收购的新西兰乳业公司Synlait Milk Limited,集团均是围绕6+1的主业来实现布局的。”潘建军说。
而第三、第四大并购原则是:并购对象的要价必须在成本可控的范围;蕴含的风险必须在可控范围内。“一旦发觉成本和风险无法预估和控制,集团就会主动放弃。”据潘建军介绍,此前接洽的英国联合饼干和美国健安喜正是因为成本和风险超出预期,光明食品才不得不选择中途退出。
据知情人士称,当时光明食品在对英国联合饼干做了尽职调查后,发现英国的养老金制度是其“无法承受之重”。而美国健安喜则是因为参股的基金公司要全部退出。光明食品希望基金公司能留下来,以帮助光明管理,但最终基金公司并没有理会光明的意见,选择了IPO的方式退出套现。
本报记者同时了解到,光明食品在未来并购目标的选择上,会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战略布局的重点。目前,光明方面已经组建了一支团队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投资环境、税收制度以及符合其四大原则的企业情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