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际集装箱物流叫响中国口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7 18:21 来源: 新民晚报

  首席记者  薛慧卿

  给集装箱装一个“电子标签”?是的!安上“电子标签”的集装箱好比有了“身份证”,装箱时挂上、拆箱时取下,进出港区道口时,车辆只需稍作停留,两侧的“探头”——读写器就会自动读取,把所有的信息记录在案并上传网络。如果箱子途中被人非法打开,货主的手机短信和邮箱立刻报警。而今,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有望“复制”到全世界各大港口,以“中国口令”引导世界集装箱物流。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由全国劳模包起帆领衔研制的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成为国际标准。这是物流、物联网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专家发起并主导的国际标准,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最终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成功探索(本报去年12月29日曾以《集装箱货运标签系统ISO国际标准中国人制定》为题作报道)。

  十年努力终于迎来硕果。但“抓斗大王”包起帆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分外淡定:“集装箱电子标签其实只是上海创新大潮中的一滴水花。”难能可贵的是,在欧美国家长期把持“游戏规则”的世界航运界,货物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首次发出了“中国声音”。这一凝聚了中外专家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型迈进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物流之“痛”

  创新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上世纪80年代,包起帆目睹码头工友在装卸过程中丧生或致残后发明了“木材抓斗”,结束了我国港口码头工人人工装卸木材的历史。21世纪的今天,老包领衔挑战“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同样也是为了解决集装箱运输中的两大难点:安全和透明。

  首先是安全问题。“十多年前,内贸集装箱刚刚起步,经常发生失窃事件。”包起帆介绍说,一旦箱内货物短斤缺两,责任很难追查。资料显示,全球1年在集装箱货物失窃方面的损失达300亿至500亿美元。与此同时,利用集装箱进行偷渡和走私的行为也不在少数。

  细心的老包还发现,一些集装箱明明20天可以送达,但货主却要与客户确定30天的交货期。长期以来物流领域信息“不透明”,货主无法主动感知货物状况,只能被动告知。譬如,港口有1000个集装箱要运去美国,但下一艘货轮只有600个箱位,400个箱子会滞留在港口,而货主是不知情的。延长交货期是为了留下10天机动时间,却无形中增加了货主的运营成本,这也是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如何解决这两个难题?为留学欧洲的儿子寄月饼的过程给了包起帆创新的灵感。月饼寄出后,他的心也就跟着月饼走了:月饼到哪里了?能不能按时送到?他突然想到:能不能开发一种系统,让运送月饼的“每一步”在网上清楚显示?

  包起帆想到了刚刚开始步入人们视野的RFID电子标签技术,并把它运用到集装箱运输领域。“集装箱电子标签监控系统可以实时记录集装箱运输中的箱、货、流信息,提高全程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包起帆表示,这是整个项目的价值所在。

  成功加“锁”

  记者看到,所谓电子标签,其实是一块巴掌大小的匣子,不起眼地挂在集装箱的门闩上。但其中的芯片几乎储存着集装箱的所有信息:货物名称、件数、起运港、目的港、船公司、货主等。集装箱从工厂装箱点装好货物,经陆路运输或铁路运输到出发港港口,再漂洋过海到达目的地港口,最后到达产品分销中心。每一个环节,电子标签都会自动记录到达的时间、地点和集装箱的安全状况。

  2005年11月,在克服了电子标签自身的技术难关后,包起帆和科研团队开始在上海港和烟台港之间进行电子标签集装箱班轮航线测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到了12月,烟台遭遇50年不遇的暴风雪,积雪有1米多深,参与测试的好几位工作人员摔伤了。这个关键时刻,包起帆又因发高烧住进了医院。当在电视中看到烟台的情况后,担心测试夭折的老包坐不住了,从医院直奔机场。来到现场,包起帆动容了:大雪纷飞中,课题组同事仍坚持在道口、桥吊进行测试!“当时,大家士气高涨,最后成功地完成了5000标准箱的试验”,参与测试的团队成员江霞告诉记者。这些数据为集装箱电子标签最后上升为国际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刚开始测试时,不少货主还觉得麻烦,不愿加装电子标签”,江霞说,但货主们慢慢尝到了甜头。譬如有一次,浙江富阳一家公司的10个集装箱中有1个缺损1.4吨货物。电子标签显示集装箱门是在凌晨1时15分至45分打开的,当时卡车正在上海到富阳的途中,原来是司机做了“手脚”。电子标签为责任界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问题接踵而来。完成上海港和烟台港之间的电子标签航线测试后,科研团队发现很难找到继续愿意合作测试的港口,原因是不少港口担心局域网安全;同时,由于不同港口“各自为政”,局域网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了技术“瓶颈”。“何不试试更加开放、统一的互联网平台呢?”包起帆的一番话让整个团队兴奋起来。科研团队很快开发了“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网站,将电子标签系统的运行平台由局域网转向互联网,让所有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实时掌控集装箱的动态。如果集装箱中途被非法打开,网页和手机还能实时报警,及时通知货主及相关人员。2008年起,中美、中加、中日、中马等多条国际集装箱电子标签航线陆续开通。

  该项目历经多条国际国内航线的应用考验后,其核心技术获得了2项美国专利和5项国家专利,并在2009年形成了国家标准(GB/T23678-2009)。

  曲折入“门”

  俗话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专利,一流企业卖标准”。为争取国际话语权,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主导下,2007年4月釜山会议上,包起帆团队积极地向国际标准化组织递交了有关制定集装箱RFID国际标准的提案,开始向国际标准发起“冲刺”。

  然而,在物流和物联网领域,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专家强手如云。2008年9月,中国第一次的提案遭到投票否决。原来,制定国际标准需要有ISO/TC104工作组一半成员国同意,并有5个以上国家愿意参与才能通过。但当时只有俄罗斯愿意参与,包起帆他们的愿望落空了。

  挫折之下,不言放弃。他们把ISO国际标准工作小组的各国代表请到了上海,让专家们考察现场。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创新成果令专家折服。2009年2月,包起帆代表中国又提交了新的提案,国际标准化组织集装箱委员会再次开启投票窗口。5月10日,投票结果公布:14个国家同意中国提案,法国、德国、美国等8个国家还愿意与中国一起参与标准的制定。5月29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巴黎召开工作组会议,中国上海港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货运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终于获得通过,会议任命包起帆负责该标准的起草工作。

  在随后的汉堡、上海、巴黎、华盛顿会议上,包起帆团队与各国代表反复较量,标准草案从认识、否定、再认识、逐渐理解到不断完善……整个过程中,中方的网站技术团队、电子标签生产企业以及标准起草团队展开密切合作,一次又一次地与国际专家们沟通斡旋。

  “这是一个不断交锋与交融的过程”,包起帆感慨地说。标准制定初期曾有一个焦点问题,对于国际标准中是否必须含有对“不安全信息”的监控,一些专家有分歧。对此,包起帆丝毫没有让步:“整个电子标签系统的核心价值就是提高物流的安全性,这个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

  争锋相对中,专家们的意见也充分地交融。譬如,在电子标签的国际通用频率问题上,中国推荐的是2.4GHZ,但美国推行的是433MHZ,欧洲采用的却是915MHZ、868MHZ。到底采用哪个频率?经过协商,专家们最终同意只要国际电联组织允许使用的RFID频率都可以使用,兼顾了各方的利益。  去年11月底,经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最后一轮投票,《ISO18186:货物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它开启了货运物联网的新时代,也为今后中国创新成果逐步走向国际标准开创了一条新路。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