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一重工裁员拖累IPO 梁稳根急刹车应反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16 06:5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6日讯(记者康博)在激进的销售策略下三一重工不得不二度赴港IPO以缓解流动性短缺之苦,而近期的裁员纠纷在给三一形象带来损害之余,也给IPO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与此同时,几年前的高速扩张战略更是广受诟病,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时的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似乎真的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记者针对以上问题联系三一集团宣传文化部负责人,但其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三一员工遭遇被降薪

  三一重工今年推出的“工资改革方案”要求执行“综合工资制”,即之前按工作量计算工资的制度变为保底工资加上生产工资,其直接结果是工人工资水平由4000元左右每月下降到2500元左右。加之面临行业淡季,订单减少,企业生产量下降,工资水平迟迟不见涨,许多员工被闲置很久,更没有继续留下来的念头,最终选择离开。

  而对于三一的培训,其员工表示,其实就是变相裁员,而且还是无成本的裁员。另外一女工程师也向记者表示,其实三一现在的状况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时候推出所谓的培训计划,根本就是幌子。

  据了解,2009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三一集团承诺董事长梁稳根只领一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对员工不裁员、不减薪,而今“三一”如此做法显得尤为尴尬。

  而在去年9月搁置香港IPO计划后,有消息称三一重工已二度重启,将于7月16日举行发行前推介,并于7月23日接受机构投资者认购。而筹资计划,从不超过33亿美元降至20亿美元。

  此前,三一重工高管曾表示,赴港上市并非主要为融资,而是为了更好国际化,会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时间。但眼下,无论是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还是三一的这场裁员纠纷,似乎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香港的公开募股计划。

  裁员风波背后:或因现金流的尴尬现状

  三一重工此次所谓的“工资改革方案”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和舆论高度关注,或与其背后近几年扩张所导致的现金流问题密切相关。

  过去十年高峰成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从2001年的560亿元,扩张到2011年的5000亿,行业整体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4.5%。而三一更是每年都保持了50%以上的增速。

  但从去年开始,工程机械各类产品的下游需求就开始减少。数据显示,继前4个月持续下滑之后,今年5月份主要工程机械压路机、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销量同比分别下滑29.70%、25.77%、29.90%和23.92%。而为赢得客户,三一重工以低首付的销售模式进行营销,这直接导致三一重工应收账款的增加。而今年整体经济放缓,工程机械行业情况难言乐观,数额巨大的应收账款无疑加剧了公司现金流的风险。

  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三一重工应收账款达到了201.23亿元,较期初增加88亿元,而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68.93亿元,较年初减少了33.53亿元。同期,应付账款也达到了76亿元,较期初增加了35亿元。这种财务问题,被媒体称之为典型的“三角债”现象。

  从经营业绩来看,今年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下滑近20%,而国内市场占三一重工主营收入接近90%。业内人士认为,三一重工在目前的环境下,将不得不过苦日子。因此,三一重工近期重启香港IPO也被舆论猜测或为补充企业现金流。

  梁稳根应反思扩张战略

  今年以来,受房地产业调整、工程建设趋缓等因素影响,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低迷。不久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苏子孟表示,2012年上半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可能出现接近20%的下降。当企业普遍面临高库存重压、价格战和融资难题等严峻挑战时,工程机械行业裁员潮的出现便不足为奇。

  最近,央行一月内两次降息,许多行业调低了增长预期,来自公司层面的预期更差。经济的下行趋势让有的企业感慨“情势比2008年还差”。而从三一重工裁员事件可以看出,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正在经历着寒冬。三一不是个例,但却是特例,是欲裁员而不欲付出裁员成本的特例。

  虽然三一重工方面随后对裁员事件进行了辟谣,说“这只是正常的人员流动,公司成长性良好,没有必要大规模裁员。”但业界其实很清楚,目前宏观经济层面,国内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的动作没有出现;国际上,全球经济下滑尚未停止,欧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一张张在倒下。如此环境之下,工程机械行业举步维艰的时间还将持续。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工程机械便走下坡路。今年,整个行业周期则处在了U型底部,有些企业已经停产,停产部分占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总产量的20%。业内人士认为,按照工程机械行业整体情况来看,三一30%的裁员应在情理之中。

  股权分置改革曾将三一重工推向发展的高峰,梁稳根成为中国首富则是其20年发展的新高度。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制造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三一这台过度扩张的高速列车不得不“急刹车”。三一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扩张战略,真的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了。

  “内外兼备”才能走的更远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认为,三一集团面临的挑战,是中国经济模式挑战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正在迎来“三一时刻”:投资刺激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模式。刘胜军表示,寻找新增长模式的“经济转型”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间从投资驱动就转变为消费驱动。

  三一重工唯有重新梳理业务线条、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在寒冬之时自救的根本方法。

  在当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随着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企业仅仅想通过打造产品的差异化获得最终的胜利还远远不够。而整个行业面临增速下滑,市场相对低迷时,如何练好内功才是企业当下面对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而在服务上的着力,是企业修炼内功的最佳手段。因而,打造差异化的服务品牌成为了当下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行动之一。

  同时,在困境面前,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应寻求积极走出去。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韩国现代重工集团、小松集团、神钢集团都是跨国经营,产业链成熟完善。例如,卡特彼勒不仅是建筑工程机械、矿用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工业用燃气轮机以及柴电混合动力机组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金融、再制造、物流和铁路服务供应商;小松集团则在中国、美国、欧洲、亚洲和日本设有5个地区总部,集团子公司144家,员工4万多人,产品涵盖挖掘机、推土机、自卸卡车、盾构机、大型压力机、切割机、叉车、盾构机等领域,并且以细分市场专家著称。

  跨国集团能够超越国家地理界限,在全球吸纳资源、经营市场、布局价值链,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规避一个或几个国家市场经营风险。而在这一层面上,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国际化道路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