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地方债风险正快速叠加 消息称市政债明年开闸

2011年06月03日 23:30 来源:华夏时报

  地方债“黑洞”

  本报记者 杨仕省 杨中华 北京报道

  一则外电消息再次将包括融资平台债务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务推上风口浪尖。

  该消息称,银监会、财政部及发改委,拟于6月到9月期间,处理2万亿-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将有两种处置方法,一类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间新设立的公司;二是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同时,开放原先限制民间投资的项目。

  《华夏时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解到,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银监会的高度重视,银监会当即询问有关部委,结果给出了“此消息不属实”的表态。

  银监会新闻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建立新公司剥离债务是比较微观的处理手段,应该由银监会基层单位向上级提出建议或规划,而不是由监管部门提出这样的方式。

  6月2日,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则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一直非常注重地方债的规范,但规范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而媒体通过财政部预算司人士得知,财政部内部的确有过相关讨论,即对于存在偿还风险的地方债务,有了初步的处置方案。但这还仅仅是财政部内部的一个讨论意见,尚未在三个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的部委间进行讨论,更未形成统一结论。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理赵庆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债务进行剥离,这种做法不敢苟同,假如进行剥离,那么可能有些地方债务本身没有风险,却可能进行申报,那么,这个数字可能就不会是2万亿-3万亿;而还有一些地方可能因为要夸大政绩,有隐瞒地方债务的冲动,这样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

  问题是,随着金融政策的步步紧逼,再加上楼市调控造成的地方土地财政捉襟见肘,地方债还款源紧张背景下,政策还有什么牌可打?记者采访到的目前可施行的答案是,放行省级发市政债,另辟地方融资路径来缓解地方债负荷。

  一笔糊涂账

  多种迹象表明,地方债越来越像一笔糊涂账。

  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9.1万亿,占全部贷款的19.16%。

  6月1日晚间,人民银行公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2010年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若以总体不超过30%计算,截至去年末,央行统计口径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将不超过14.376万亿。

  两个部委之间的数据相差近5万亿,这让市场一时摸不着头脑。

  早在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部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清理核实,并在12月底之前上报数据。但是这个数据至今不为市场所知。

  不过,有媒体报道,有接近财政部的专家透露,由于口径不一样,财政部和银监会统计的数据差异比较大,且财政部的口径比银监会的小,“远低于银监会(7.66万亿元)的数额”。

  对于这个数据,有关学者也有一些研究,去年11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给出的数据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约8万亿,约占GDP的20%至25%。“23%的部分明显存在风险。”贾康解读该数据时称。

  今年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提出“摸清规模,分清类型,分析结构,揭示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的24字工作思路。随即,审计署与各地方政府就此次大范围审计工作进行培训和动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同时发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此次审计地方债的首要目的是:摸清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结构及增减变化情况。

  国务院要求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全国债务审计,各地需在今年6月底前上报审计报告。此次审计结果至今尚未公布。

  “我认为现在还不是谈论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处理地方债务的时候,而首先应该弄清楚到底目前平台债的余额是多少,以及有风险的平台债是多少?”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说。

  风险正叠加

  在部门间数据打架的同时,地方债的风险正快速叠加。

  首当其冲的是,受制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还债乏力。去年以来,针对楼市的调控也直接打压了土地市场,许多地方的土地开始流拍,土地出让金大幅收缩。这让多以土地出让金为还款来源或以土地作为抵押的地方政府颇为头疼。

  莫尼塔监测数据显示,1-5月128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约665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5%。住宅土地出让金约5193亿元,同比下滑14%。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告诉本报记者:“现在部分城市的土地收入下降很厉害。”

  何志成提供的数据显示,4月大房企通过招拍挂方式买入土地总面积共260.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成交土地总价约56.88亿元,同比下降70%,创2010年以来拿地总量和成交总价的月最低纪录。

  仅就北京来说,今年前五个月共公开出让79宗土地,土地总收入达到264.7亿元,约为去年同期的43.7%。上海和杭州等地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土地出让收入降幅约三四成。

  赵庆明分析,虽然1-5月份的土地出让金在数据上相对于去年下降,比起2007年和2008年的土地财政还是相对宽裕一些;但是,土地财政的收入减少,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在面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时的压力。

  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是金融政策的步步收紧。

  从2010年10月20日至6月2日,央行已经四次上调基准利率,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达到6.31%,相对于一年期基准利率对称调整,三年期到五年期贷款利率提高了89个基点,达到了6.65%。

  从2009年开始,四万亿的刺激计划使得地方融资平台迈进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不到50%的中短期贷款,却要在2012年-2013年到期,虽然以前地方政府会进行贷款展期或贷新换旧模式来应对贷款到期,但是这些已经被银监会所禁止,并且要求到期平台贷款,商业银行一律收回,这些规定的实施更加增大了地方政府还本的压力。

  一位大型国有银行人士解释称,一般商业银行跟地方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签订合同时,都会对贷款利率以及还款方式进行商议,一般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基本上都是浮动利率,有的情况则是加息之后,次月还贷的话,就会按照新的贷款利率。

  按照央行最新公布的2010年末余额14.367万亿计算,四次加息之后,地方融资平台整体就会增加1279亿元的资金成本。

  省级发市政债?

  你处置不处置,地方债风险都在那里。

  即便财政部表态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并已经得到控制,但事实上很难如此乐观。而且,如果有2万亿到3万亿的资产要经过剥离的话,很可能这些资产中有些已经成为坏账。

  至于“相关部门出面辟谣,结果却很可能矛盾”这一怪现状,市场也是见怪不怪了。

  上述财政部预算司人士称,财政部内部提出将尝试的两种处置办法是:仿照上个世纪末为处置银行体系不良资产而设立四大AMC的做法,从银行体系剥离违约债务;从地方财政角度入手,将相关债务要么转让出售,要么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处置。

  至于外电报道称,省级发债有望成为未来地方融资的新方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发改委官员却不予置评。但市场人士多倾向于被相关部门辟谣的处置方案,而按照目前官方口径,一条“围魏救赵”方法浮出水面,即让省级发市政债。

  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6月2日则明确表示:“尽管各方正在积极酝酿省级市政债,但要取得认同还需要磨合”。

  实际上,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措辞用的是“全面审计、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这被外界解读为地方获得发债的“特权”信号。

  记者查阅发改委规范地方平台贷的文件看到,其在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

  另一部门央行的态度也较为中性,“没有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地方融资平台”。央行称,十二五期间,地方资金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与各地方政府财力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应按照“疏堵”结合原则给予解决。

  6月1日央行发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称,研究论证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该《报告》着重强调,要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加强债务管理”的制度安排和筹资方式。

  两个月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称,通过“市政债+财产税”的组合,有助于解决地方的融资问题。周的表态对市政债显然也是一个积极信号。

  不过,财政部对市政债的态度似乎不愠不火。借鉴解决“普九”债务经验,财政部提出“治存量、开前门、关后门、修围墙”的思路,其参与部门包括预算司和经济建设司。

  对于市政债,有消息人士说,“市政债”将在2012年开闸。据悉,现在地方发债均由中央代发。“这两年国务院特殊批准每年2000亿元的地方债规模,均由财政部代为发行。”张汉亚说,这已经是特殊处理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