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储粮涉足小包装食用油市场 拟设业务防火墙

2011年06月03日 23:34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特约撰稿 鹿月桥 北京报道

  在食用油加工成本不断攀升、零售终端却不能轻易涨价的行业困局中,专家测算,现在每加工一吨大豆,加工商要亏损几百元。

  尽管如此,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推出小包装食用油的意志仍旧坚决。

  本报独家获悉,中储粮旗下油脂加工公司已经生产一月有余。“今年年底前,就可以见到我们的产品。”中储粮油脂公司内部一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伴随着中储粮油脂公司精炼厂的开工,中储粮将逐渐停止向其他公司供应轮换毛油。同时,中储粮油脂公司与京粮集团、中纺集团的合作也正在逐步落实。“我们与豫粮集团的合作马上就要谈成。”中储粮油脂公司一位高层6月2日告诉本报记者。他表示,中储粮还在寻找新的地方国资油脂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一贯以政策性企业示人的中储粮,为何涉足市场化运作?

  替代约谈?

  中储粮设立之初,主要任务是调控市场,起到对市场的反制和制衡作用。这几年努力打破“买原粮、卖原粮”格局,粮油业务上一分为二:一是在收储方面享受国家补贴的政策性粮油业务;一是粮油加工、物流等商贸业务。

  2008年,中储粮为了稳定油脂市场,通过拍卖方式抛售了20万吨大豆毛油,都被跨国公司收购回去,市场波澜不惊。此后,中储粮又抛售了24万吨毛油,其中12万吨售给益海嘉里,11万吨售给中粮,1万吨售给了九三油脂公司。因为当时的市场价格比较高,这些公司都有自己旗下的成品油脂产品,加工毛油推向市场的积极性必然要受到自身利益的束缚,因而平抑油价的效果有限。

  至此,中储粮开始谋划自建加工,并希望拥有自己的品牌。

  业内人士分析,此番中储粮再度出手,生产小包装油并自打品牌,意在进一步完善中储粮向“大粮商”的转变,业务上做到“米面油”全覆盖,为下一步占领更多市场做准备。2009年7月,中储粮(三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河北三河正式开工投产,也已涉足大米加工。

  据悉,此次中储粮在油脂业务上的运营主体是中储粮油脂公司。该公司是中储粮于2008年4月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前身为中储粮东方经贸有限公司。目前为中储粮内部改革试点单位。注册资金为5亿元人民币。实行董事会管理制。

  2009年,中储粮油脂公司销售收入122亿元,利润为3.94亿元。2010年,利润跃至6.63亿元。“主要利润来源为大豆、豆油的轮换。在国家下达任务指标后,中储粮在何时买进、何时卖出的操作上有自主权,利润也即来源于此。”上述高层告诉本报记者。

  等中储粮油脂公司小包装油生产正常化后,轮换出的油料油脂将会优先满足中储粮油脂公司自己的生产企业。

  一位中储粮油脂公司负责品牌宣传的女职员向本报记者透露:“像前段时间卖给中粮、汇福的毛油,以后会停掉。”此后轮换环节所产生的利润会以小包装油产品销售的业绩来体现。而如何监控这里面的利益流动,无人可知。

  中储粮油脂公司目前摸索出镇江基地管理模式,打算在政策性业务与商业经营业务之间树立防火墙。大体而言,是将加工业务、仓储业务实现在财务、业务上相互独立。加工业务由油脂公司总经理负责,而仓储由中储粮总公司的三级法人负责。在财务上,由财务总经理负责。加工业务、仓储业务二者在财务上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中国粮食协会秘书长宋丹丕认为:“中储粮自建厂生产小包装油,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具体是民营企业生产好,还是国营企业生产好,不好一概而论。”

  但同样来自粮食协会的人士曾向记者表示:“中储粮一边拿着国家的补贴,一边做自己的加工,两头都赚,这样挤压了其他企业的生产空间。”

  “我们做油脂加工,完全是外资逼出来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调控任务。”上述中储粮油脂公司高层说。

  上述高管对本报记者关于“公司以追求自身利益为上,又如何在小包装油上起到牵制价格上涨的作用”问题回应称:“我们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也不能赔钱,赔钱则无法持续。”

  同时,他介绍,国资委对于其他央企有严格的利润考核指标,而对于中储粮,排在利润增值指标之前的有储备粮宜存率、轮换完成情况等指标。

  上述中储粮女职员也向本报记者透露,中储粮“做小包装油,最主要的目的是稳定市场,要成为国家价格控制的抓手”。因为自去年通胀趋势加剧后,国家发改委为稳定食用油价格,已频频约谈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中纺集团和九三油脂等大型食用油企业。“约谈属于行政干预。通过中储粮的食用油品牌,国家就会有一个抓手,在市场上起到牵制其他公司价格、稳定市场油价的作用。”

  目前,中储粮年进口大豆二三百万吨,按20%的出油率算,也只有40万至60万吨的油产量,而中国的小包装油需求量约在600万至700万吨。有专家认为,以如此之少的量达成牵制市场价格的作用很是勉强。

  产业大变局正在发生

  据悉,中储粮油脂投资加起来一共30亿元左右,这些钱一部分来自公司积累,一部分来自国家财政项目资金支持。

  此外,中储粮还通过开展合作,吸引其他公司资金。

  中储粮内部人士透露,在今年4月份,中储粮与中纺集团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中储粮与中纺粮油的合作,是在山东日照合建一个新的大豆加工厂。在初加工上,中纺占51%股权,中储粮油脂公司占49%;在精深加工上,中储粮占51%,中纺占49%。

  5月初,中储粮油脂公司与京粮集团签了一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涉及面很大。北京京粮集团在天津的新港开发区花了几亿元建立了一个大型的油脂油料加工基地,日处理大豆5000至6000吨,中储粮入股30%,京粮控股70%。在这个加工基地旁,中储粮成立了一个公司,让京粮集团入股30%,自身控股70%。该公司拟建立一个40万吨的储油库,既可以存储进口油脂,也可以代储。

  中储粮试图凭借这种股权合作方式,利用地方国企的资源,比如北京粮食集团的古船品牌的销售渠道,实现优势互补。

  北京粮食集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额110亿元,在京津冀地区市场占有率、品牌认知度很高。

  中储粮人士透露,至6月中旬,中储粮与北京粮食集团的合作会以中储粮总公司名义签署一个正式的合作协议。

  中储粮油脂公司高层透露,其与豫粮粮食集团的合作马上就要谈成。根据豫粮集团官网资料,该集团于今年3月16日挂牌,总资产36.8亿元,粮油总仓容180万吨,粮油食品加工能力20万吨,在全国粮食企业中位居前列。

  显然,一场以中储粮为首的新的产业大变局正在发生。

  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与地方国企之间的合作,改变外资垄断局面,这也是中储粮高层的意图。

  按照中储粮油脂公司的构想和规划,到2012年,油脂公司油料仓储能力将达到280万吨,油脂仓储能力160万吨,油料压榨能力将超过600万吨,油脂精炼能力超过200万吨,罐装能力7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0%-12%。配合较大的油脂油料储备资源,中储粮总公司将具有一定的油脂市场话语权,服务宏观调控能力大大提高。

  “5年后我们会有与益海抗衡的实力。”中储粮油脂公司高层如此表述。

  面市时间再延迟

  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严控大豆加工产能。但接下来两年间,在中小民营油脂加工企业被淘汰的同时,至少有20多家大型大豆压榨油厂建成投产。

  面对油脂行业白热化的竞争,上述中储粮女职员坦言:“前一两年,年出产小包装油在40万吨以下,市场要慢慢铺。”

  对于小包装油,中储粮人士表示:“预计在2011年年底前,先在镇江和天津两地推出,在郑州的加工基地出产品要到明年下半年。”

  实际上,对于小包装油推出时间表,中储粮方面是一改再改。本报记者去年采访时,中储粮方面表示会在今年初出品,其后又将此时间推迟到了中秋节,推迟到年底是最新的说法。

  最近推迟的技术原因是小包装进口设备(罐装、贴标)还没有全部到位。订购国外的进口设备的周期是4至5个月,这超过了中储粮方面原先的预想。中储粮上述女职员表示:“这是刚刚所作的调整。”

  另一中储粮人士私下告诉本报记者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中储粮油脂公司是“端着金饭碗舍不得丢”,搞市场化经营后,需要自负盈亏,中储粮总公司要对油脂公司财务独立核算考核。油脂公司的市场化步伐自然有些迟疑。“市场份额要一点点地从别人手里抢,所以不可能一下做大,品牌是一个逐步培育的过程。”

  与此同时,中储粮的食用油推出策略也有改变,与原先主打二三线市场不同,现在是将一二线主流城市作为主攻目标。天津工厂所出小包装油产品将覆盖河北、京津以及山东、山西部分地区。因罐装线改造,前期的上市货量不太大。镇江工厂欲销售江苏、上海、安徽和浙江部分地区。

  中储粮油脂公司高层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中储粮油脂公司规模还很小,但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小包装油品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