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物价背后:高税负推高国内商品价格

2011年07月01日 11:21 来源:南方周末

  中美物价大比拼,网友戏称美国完败。高税负、高通胀、出口退税政策等纷纷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在这些显性因素的背后,我们更应该自省,反思悄然蔓延的低俗消费文化和尚不完善的经济发展策略。

  近日,有关中美物价大对比的消息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列举的数据显示,在服装、化妆品乃至房地产业,同一商品的美国销售价格要比国内市场便宜30%甚至更多。例如,在国内一套标价3万元左右的阿玛尼西装,在美国只要500美元就可以买到;国内标价4.6万元的劳力士手表,在美国不到4000美元;一台国内50万元左右的宝马Z4,在美国厂商建议零售价在50000美元上下。

  如此大的价格差,无怪乎近些年海外消费和海外代购受到国人的争相热捧。南方周末网早前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人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消费累计达50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

  而另一方面,在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人均收入的34倍,这几乎颠覆了众多国人高收入高消费的固定思维。《新京报》曾援引部分专家观点,认为是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导致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更便宜。不过,财经评论员时寒冰提出,高税负是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税负

  不同于美国的价格标注方式(商品价格往往会标明价外税),我国的商品实行价内税,简单说是消费者只能看得到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隐性包含的各种间接税。就商品本身而言,要交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税种,此外还有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间接税收,超市、商场的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促销费等等。不同费用的层层累加不断推动商品价格的高企,而这部分费用自然全部由消费者买单。

  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数据,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剩下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

  不同的声音

  在人们不断炮轰这种价格差异过分的同时,有博友反驳道,是否一定要买levi's,阿迪与耐克;名为@zh37的博友留言说“我今天中饭吃了小绍兴的冷馄饨6块钱,1美元在美国能下馆子吃东西?”有不少网友也表示,在美国人力服务的费用是很高的。

  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事实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一种消费文化与炫富心理。盲目的、单一标准的攀比,让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在中国奢侈品市场中的比例急剧扩大,礼尚往来的中国习俗也在逐渐成为其中的一股中坚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发表于天涯论坛的帖子中,更为深刻地指出,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价格等于成本加上行业平均利润,因此,假如两种商品成本相同,而价格不同,那么一定是市场结构不同导致利润不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消费潮流是跟着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有一句话说,西方国家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品牌效应是美国乃至欧洲众多一线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传递的富贵象征。名牌产品之所以有溢价,主要是因为它过硬的品质。崇高的品质来自于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巨大的人力和物质投资。而为这种品牌效应保驾护航的则是国外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与保护。政府若不能有效地保护本国产品的知识产权,不仅本国产品难以成为名牌产品,而且必将沦落为他国名牌产品的打工仔。(上官兰雪)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