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指导意见出台箭在弦上 河南版中部崛起落实平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11:50 来源: 《财经》杂志

  中原新“区”

  【作者:《财经》记者 陈燕 实习生 曾佑蕊 】

  中原经济区的推出令河南版的“中部崛起”有了落实的平台,但相关软硬环境的建设和人才的吸引聚合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已是箭在弦上。

  据悉,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会同国家有关部委为指导意见出台开展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河南方面亦拿出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河南建议稿)》(下称《指导意见》)。

  中原经济区,并非横空出世。“中原”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在范围上,不同历史时期涵盖区域略有不同。这一区域山水相连、民风民俗相近,同属中原历史文化之脉,自古以来经济文化联系就比较密切。近代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区域内经济联系、人员交往等日益密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即解放初期的“平原省”)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形成了中原经济协作区、黄淮经济协作区、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这些地跨省际内外、延续至今的区域经济协作区的出现,为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奠定了广泛的经济社会基础。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在1985年由当时的河北邯郸和河南新乡倡议成立的中原经济协作区,其范围包括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接壤地区的13个地(县级)市。

  中原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至今仍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各城市轮流坐庄承办。2010年10月第21届市长联席会在河南济源召开。

  因“三化”之名

  “东部发展了,西部开发了,中部塌陷了”,这种略带调侃式的说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颇为流行,诠释着中部六省的尴尬与无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继沿海开发开放后,国务院先后作出开发西部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部署。中部地区既无领开放发展之区位,又无老少边穷地区和老工业基地问题那么突出,因此始终没有作为问题地区列入国家政策决策层面给予特殊关照。

  后经多方多年努力,200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中部崛起战略正名。

  现实情况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出台以后,包括河南在内的中部省份面临普惠性的优惠政策,实际上相当于大家都没有优惠政策,所以中部地区的省份都在寻求各自的突围。先后获批的武汉和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区以及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就是例证。“中原经济区”便被作为河南落实中部崛起的地域承载平台被推向前台。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对《财经》记者表示,经研究,中原地区经济联系从历史到现在都非常密切,加上这个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相隔较远,接受其辐射可能性较小,而河南周边地区总体发展状况除个别地方外,多数比河南还要差。所以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必须靠自我配套和自我完善来发展。

  相对于中部地区已有的若干区域规划,“中原经济区”有点姗姗来迟。“争名战”屈居人后,宣传区域“卖点”自然不能含糊。对应于汉长株潭的“两型”和皖江的产业转移,协调“三化”成为中原经济区的“立区之本”。

  换言之,打造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最大“亮点”。

  “我们实际上是先提出‘三化’协调发展的概念,然后着手在这个基础上找个大帽子来戴,最终选定了‘中原经济区’这顶帽子。”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向《财经》记者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2009年9月的一天,郭庚茂省长把我、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苏、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还有省政府研究室的几个同志叫到办公室开个小范围的内部会议。省长当场提了一个问题,找个什么切入点和由头把河南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我们首先要想清楚‘河南想干什么事,国家想让你干什么事,河南能干什么事,要干这个事有什么问题,你希望国家来解决什么问题’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耿明斋认为,河南最招眼的还是“农”字,人口第一大省,农民最多,粮食产量最大,因此研究河南问题还得从“三农”入手,这样民众能认可,中央也能认可。

  耿明斋进一步阐述说,中央想让河南继续把粮食种好,所以河南得把粮食生产继续举到头顶上,承诺把粮食种好。河南自己想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致富。这里面的问题是要种粮就得保证耕地不减少,要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就得不断蚕食耕地增加建设用地,两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只能选其一。长三角、珠三角搞了工业城市,农业丢了,河南不能再丢掉农业,不然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不减少的情况下怎么样增加建设用地?怎么来解决种粮和工业化城市化这个矛盾?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苏接过话题说,‘三化’协调发展。2003年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政河南时提出‘三化’,王永苏在其中做了一些案头工作。”

  此次内部讨论后,“三化”协调发展思路获得包括省长郭庚茂在内的河南省高层广泛认同,“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被确定为河南发展战略并将拿其申请国家战略。“为什么加上中原城市群,我理解省长的用心,河南搞这么多年,亮点还就是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建设也确实涉及到农业怎么摆,工业怎么放,城市怎么建的问题。”于是在“三化”协调的基础上加上“中原城市群”,规划全名定为“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此外,把发展区域聚焦到中原城市群,还有希望尽快获得批复的考量。“周边发展都上升到国家战略了,河南没有,着急啊。我们当时设想不要那么‘复杂’,国家发改委主持规划,到国务院一批,就行了。”耿明斋说。

  河南的这一规划迅即上报中央并得到总理批示。国家发改委于当年11月到河南听取汇报,认为“三化”协调事关重大,河南若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是对全国的一大贡献。

  恰逢此时,卢展工履新河南省委书记。卢更希望站在更大的区域上来谋划河南的发展战略,争取一个含金量更高的发展规划,于是提出要突破行政思维束缚,用区域经济发展理念,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他认为,对离省会比较远的市县来说,从行政区的角度来看可能比较偏远,但从经济区的角度来看就成了区域经济开放和发展的前沿,是全省与沿海地带衔接、对中西部辐射引领的重要地区。

  卢展工之前在主政福建时创建了海西经济区,范围超越了海峡西岸和福建省。中原经济区充分借鉴了海西经济区命名、范围与功能模式经验。由此,一个以河南为主体,延及河北、山东、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的大体量区域规划“中原经济区”登台亮相。“三化”协调发展被装进“中原经济区”这一新框子里。

  为使“中原经济区”顺利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汇集省内权威专家和学界意见外,河南省主政者还非常重视与国内一流专家沟通交流,高规格助推“中原经济区”。2010年8月至10月,连续五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学术研讨会和汇报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卢展工亲自主持其中部分场次会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吴敬琏等参加了会议。

  今年1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建设如愿以偿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待落地的雄心

  今年6月中旬,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务院30余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奔赴河南调研,为国务院出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做准备。这次调研让河南学界为之振奋不已。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举例称,福建海西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后,曾获得了十个部委共1000多亿元资金的支持,很多原本无法实现的项目在国家部委的支持下轻易解决;而安徽皖江城市带在获得国家支持前,17个部委前去调研。

  据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预计,中原经济区在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财税优惠程度上将超过全国所有的经济区,政策含金量最高。

  8月26日,2011年河南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在郑州召开。包括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等部委官员出席会议。

  河南省长郭庚茂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洽谈会跟以往有很大不同,除了河南省政府以外,国家有七个部委和部级单位参与主办,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支持。“这次不单是一般的经贸洽谈,还增加了技术的交流和洽谈,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对外招商活动。这表明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开放的领域和生产要素流动合作的途径拓宽。”郭庚茂说。

  自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河南招商引资已先期尝到了甜头。来自河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42.1亿美元,增长41.9%,位居中部六省首位。在不少投资者看来,逐鹿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再不去就晚了”。

  “建设中原经济区意味着河南发展潜力巨大。”在洽谈会当天,保利地产郑州分公司副总经理曾强保向《财经》记者介绍说,保利很早就想“掘金”郑州,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口。除了新疆和西藏的省会城市,郑州是唯一一个保利未进入的城市,这个局面终于在去年被打破。

  郭庚茂对《财经》记者表示,河南下一步着力打造的投资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交通基础设施,一个是外商服务制度化。

  交通方面河南将提升铁路和航空建设,打造中国内陆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不单是客运,更重要的是货运中心”,为对外开放创造更好的便利条件。还要完善通关设施,比如说保税区,加快贸易区和海关服务的一程式服务,就是便利化,“为招商引资和承接转移,特别是进出口提供平台和高效的服务”。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财经》记者分析说,河南发展的劣势是基础设施。1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需要1亿元资金,河南现在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就不能把规模搞得太大。如果有10亿元,那就开发10平方公里,“一步一步地来,要有长远战略和整体规划以及分阶段实施方案。规划里要有城市分布,道路怎么修,铁路还是轻轨,一般公路还是高速公路。工业化的规划里面要有工业管道、水、气、宽带等”。

  肖金成指出,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应明确大城市在哪里,对城市体系、大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园区等进行逐项规划。

  也有专家建议,接下来要在保持高速公路里程优势的基础上,扩大高速公路的覆盖范围,尽可能多地实现互通,并将省道与周边省份省道接轨,扩大中原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创造更大的市场,占有更多的经济腹地。

  另据郭庚茂介绍,河南将把对外商服务由过去的随机转向制度化,完善外商投资信息咨询中心和投诉中心。“外商来到异国他乡,遇到困难,那么有一个投诉中心以便政府更好地了解他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帮助解决。”还会推行审批代理制,由当地政府推行项目审计的全程代理服务,解决外商后顾之忧。“这三个方面走向制度化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会更好。”

  业内人士指出,要想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两个软环境问题。第一,政府引导转变这些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等、靠、拿的惰性和贼性。第二,改进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施政政策法律意识,戒除腐败和匪气作风,首先建立一个大的、好的投资环境。河南此前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佳”,尤须大力整治软环境,且不能指望速成,要有长期打磨形象的决心和耐心。

  郭庚茂还在此前一天的豫粤经贸合作交流见面会上透露,中原经济区已经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相关支持政策有望很快出台,“无论基础设施还是其他各项政策,中央都给予了很大支持”。郭庚茂表示巢已筑好,呼吁豫籍企业家“凤还巢”。

  作为洽谈会的系列活动,河南优势企业境内外上市对接会暨VC/PE投融资峰会颇受关注。

  河南省金融办主任孙新雷在讲话中指出,河南县域经济有很多中小企业颇具特点,创造了生产经营上的良好业绩,并且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充分认可。但它们默默无闻,没有被投资机构所关注。“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焦作市的多氟多,是去年在深交所上市的一家企业,在它上市之前有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企业,上市之后和在上市过程当中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企业界、投资界的朋友才知道。还有一家是百利联,上市之后最高冲到了128元,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原来也是默默无闻的,也是有很多人不关注的。类似这样的企业在河南还很多。”

  一家台资创投企业投资总监向《财经》记者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有一些企业发展非常好,但是资本市场这一块不是特别理想”。他认为正是因为开发得晚,河南创投市场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都还不错。

  中国创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沈志群对《财经》记者表示,河南要想更好地吸引优势企业,首先要在创新上做文章,在承接转移上如果是简单的搬迁,那肯定是吸引不了,一定要鼓励创新升级。其次是更注重团队建设,创业投资机构,与其说是在投项目不如说是在投人才。也就是说,他们是冲着有潜力的团队去的。最后虽然投资是市场行为,但是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这样三点,我觉得河南将真正成为投资热土,吸引更多企业落地。”

  沈志群认为,相比沿海,河南创投行业比较散,没有集聚效应,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也比较弱,需要内部整合。此外河南人才储备非常弱,“真正吸引一大批创业人才到这个土地上做创新的话,资本是会跟过来的”。

  相关组文:

  河南推出中原经济区建设 协调三化难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