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欧债危机两面看 中国企业有新商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09:53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欧债危机两面看 中国企业有新商机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欧债危机继续发酵:希腊总理潘德里欧、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相继“下课”,全球股市急剧的波动政治格局的动荡、金融市场的下挫和消费需求的锐减,加大了欧洲经济二次探底风险。
受看衰未来经济前景悲观情绪的影响,欧洲各大企业纷纷表示要下调明年的资本支出。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各国财政紧缩、消费萎靡势必会波及到中国的出口。
从最近对外贸易的数据来看,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在有外贸“风向标”之称的第110届广交会上,欧美市场的实际成交量锐减,分别下降19%和24%。
“欧债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肯定巨大。”广东社科院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来说又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黎友焕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千载难逢进入世界前沿阵地的机遇,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走到世界市场前沿的跳板:“这个机会就是去收购高科技和品牌企业。”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欧洲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的确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并购提供了机会。中国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鸿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国家为了还债,可能会变卖国有资产、政府资产,经济环境不好也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很大的打击,造成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
这种观点更多来自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经验,当年的金融危机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尝到了甜头。以山东潍柴为例,当年财务状况良好的潍柴以8000万欧元买下了法国的一家百年老店,价格比危机前便宜了2000多万欧元。
但黎友焕强调,目前还不是抄底的最佳时机,欧美债务危机还将进一步演化,最坏的时间还没有到来。“中国有条件的企业和有远见的企业家,现在就应该做好抄底欧盟的准备工作,好好研究研究,等待时机出手。”
宋鸿提醒,中国企业不要盲目“走出去”。并购前要了解当地的环境、政策和法律,尤其是当地的商业环境。从目前中国企业并购和对外投资不成功的案例来看,大多都是由于对海外投资地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现状缺乏了解造成的。
除了海外并购,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此次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宋鸿建议,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努力。比如,充分利用其他市场,特别是新兴国家市场;开拓新的市场,对于补充欧债危机受到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中国企业通过积极研发和努力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标准,争取树立自我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这也和我们下一步的结构转型相一致。”宋鸿说。
因为欧债危机并不会消减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力,甚至会给占有价格优势的部分中国产品创造空间。据悉,集中精力于品牌建设和数字化营销的海尔,今年在欧洲市场实现了逆市增长,预计海尔“白电”全年对欧出口增长30%至3亿欧元。
积极参与海外并购重组,利用直接投资规避贸易壁垒,建立品牌,提高服务水平……只要措施得当,欧债危机也会变危机为契机,成为中国企业加快拓展欧洲市场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