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廊坊的自我救赎:产业转移的渺茫希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15:0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博 实习记者 云军  廊坊、石家庄、北京报道

  “半小时进京入卫,一小时上天下海”,廊坊市广阳区这句招商宣传语简洁地概括了廊坊市“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的区位优势。

  廊坊6个市区县环绕北京均占尽地利,而且都处在北京两轴两带的延展方向上。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廊坊市是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最佳地点。从区域经济学理论上讲,廊坊市也正是北京、天津要素外溢的首选之地。

  然而,实际上即使北京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生产要素,廊坊市依然很难从北京承接转移过来的产业,甚至可以说设想中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并不存在。这使得本来有希望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廊坊市不得不转变战略,开始摸索自己的产业之路。而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的提出,给廊坊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绿色机遇”。

  廊坊的这种自我救赎,可以彻底改变以往的不利处境吗?

  产业转移的渺茫希望

  经历了北京城市成长期对周边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的“虹吸”阶段之后,这个人口早已接近2000万人的超级大城市已经无法承载更多的功能,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北京市逐渐进入向外辐射扩散的阶段,这意味着北京承载不了的产业将不得不向外转移。

  2005年开始的首钢搬迁被认为是一件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口号下,首钢不得不面对搬迁的命运,尽管这个话题之前已经谈了几十年。

  从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开始,北京陆续将一些企业搬迁到周边的河北地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杨连云告诉记者,当时北京的企业搬到张家口、承德、唐山、廊坊、保定的大小加在一起大概有300家。“从一产、二产到三产都有,一产有直接投资的养猪场、养鸡场、农副产品基地,二产工业项目也有,早在2005年以前搬迁的有北京雪花冰箱,第一机床厂的铸造车间搬到高碑店,一家塑料厂放在保定。”

  然而,这样的搬迁是不得不为之的,迫于保障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压力。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首钢的搬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提出。当时炼钢用的是唐山的铁矿石,铁矿石从唐山运来以后又不能轧钢,得到天津去轧钢,成了一个迂回运输。这从经济理论上来说,是绝对不合理的。

  但是,从中国的行政分割和财税体制上讲,首钢搬迁对于北京不是件好事,因为它每年给北京上交20亿元的财政收入。因此直到首钢对北京市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时,才开始搬迁。

  在当前分税制的财税体制下,地方官员要出政绩,就得抓招商引资以促进GDP增长,同时增加财政收入以维持政府各项开支。这就导致不同地方利益主体之间互相竞争,能抓到手的资金、项目都抓过来,能不放走的一个都不放。就连首钢搬迁都留了一手,首钢效益最好的轧钢项目最终还是留在北京,只是搬到顺义而已,税源仍归北京。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廊坊市占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却不能享受北京的产业转移之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颜廷标告诉记者,北京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生产要素了,必然要向周边扩散,但是河北环首都地区和北京的郊县是完全竞争关系,距离、成本等都相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产业从市区往外转移,北京市也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郊县。就算企业愿意转移出去,北京市也可以通过一些产业政策把河北的低成本优势抹平,或者不给转出去的企业承担一些社会功能。

  “我们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和央企,不寄希望于北京市属企业,多年来都是这样。”河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连云向记者表示,北京市属企业就是搬到怀柔、顺义、亦庄,也不会搬到河北,所以也不必多费唇舌。

  与北京市属企业情况不同,央企和中央科研单位在河北尤其是廊坊的投资热情高涨,清华大学在廊坊设有清华科技园,中科院就在廊坊建设了中科廊坊科技谷并将一系列产学研发项目落户在廊坊,中国农科院在廊坊建设万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中央大院大所的企业,北京市可以留但是不能指挥它们,很多企业过来时北京也是极力挽留。”河北省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颜廷标告诉记者,北京市的企业到河北来的比较少,而一些到燕郊的都是偏小的企业。

  “廊坊机遇”的那抹“绿色”

  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参事、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武义青认为,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占到75%,第二产业比例很小,没有什么可转移的企业。而且北京市好的企业转不出来,污染重的企业即使转移出来对河北也不好。

  “北京要求生态,河北要求发展,当然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低碳发展符合河北也符合北京的利益。”去年河北省两会期间武义青提出《关于构建环首都低碳经济带的建议案》,之后又给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在环首都低碳经济带的基础上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示范区。后来河北省提出环首都经济圈战略,之后又加上“绿色”二字改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提出给廊坊的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县(市、区)中,廊坊占了近半数。对此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认为,廊坊作为河北对接京津前沿和主阵地的作用凸显,而且诸多利好形成前所未有的“廊坊机遇”。

  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中,目前最重要的是四区六基地建设,目的要在环首都地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还要发展养老基地、医疗健康健身基地、休闲度假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和宜居生活基地。在该规划中,对廊坊的独特定位是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和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

  有分析人士认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中的“绿色”二字可能会对廊坊的产业发展有所限制。河北省环首都办常务副主任王纪平承认这会对产业有所限制,不过这样将使得定位更加清晰,整个环首都地区发展绿色产业、营造绿色环境,既发展河北,又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也符合国家的科学发展观和可续发展的要求。

  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祖麟认为,四区六基地的定位有点低,“像什么休闲、养老、健身、农业观光、有机蔬菜、宜居,这些看起来都是为了北京。”不过,在廊坊市参观过一遍之后,他觉得还是发现了不少好现象。“一个是循环经济,一个是廊坊软件信息服务业,这两个我觉得很好。”这些跟前面的六基地建设思路不太一样,跳出了那个框架。

  廊坊的循环农业是在成规模的养猪场对粪便进行处理生产有机肥料和沼气,而新能源则是研发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清洁能源主要是煤的气化。而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廊坊一个特色产业,不仅有中国联通华北基地,还有润泽信息港、华为、富士康等大企业落户。

  这些循环农业、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等恰恰适应了廊坊缺水、缺能源的特点,同时又符合“绿色”的理念。河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连云认为,廊坊地区缺水,京津唐电网电力又紧张,不能发展高耗能、高耗水的项目,所以要绿色发展,发展节能、节水、零排放的产业。

  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参事、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武义青认为,绿色理念不像人们理解的那样含义狭窄。奥运之后中央大力度搞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这中间有很大的空间,既不属于落后产能又不是新兴产业,比如一些劳动密集性产业,可以解决就业、增收,这里面贯穿的也是绿色、低碳的理念。

  “我们发展速度上可能会影响一些,但是注重既快又好,而不是单纯注重快。” 河北省环首都办常务副主任王纪平表示,现在环首都地区已经招商选资阶段,各种标准门槛很高,限制一些低端产业,因为现在的土地也是寸土寸金,需要留给高端项目。

  王纪平表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刚提出时北京以为河北会恶性竞争,门槛不高而随意上一些产业,从而威胁首都生态安全。不过,经过积极的沟通和主动对接,北京方面理解了河北的绿色发展理念。现在双方已经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不仅邀请对方参与彼此的规划,一些重大的决策也互邀参加,京冀之间逐渐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势。而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交通、空间、人口压力很大,单纯靠北京难以解决很多问题,一些科技成果的转化都需要一些低成本的地区来帮助实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