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在争论中走上歧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7 15:13 来源: 《环球财经》杂志在主权债务危机袭来之际,每个国家都很清楚削减赤字是摆脱危机的惟一手段,但在本国民意的强大压力下,又必须对短期经济增长做出保证。“减赤”与“增长”成为两种难以调和的诉求,也给欧元带来令人担忧的变数
■ 环球财经记者 刘美
2012年4月22日,法国大选正式拉开帷幕,这只是牵动欧元命运的诸多政治变革的一个开端。5月初,希腊也将提前举行大选。4月21日,荷兰执政联盟各党派就削减赤字问题进行的数周谈判正式宣告破裂,这意味着该国将在短期内解散政府,提前举行大选。外界普遍担心,如果这些选举中,力主本国财政独立的政治派别取得权力,将给欧元区刚刚启动的改革之路蒙上阴影。
在第一轮投票中领先的法国总统候选人奥朗德表示,一旦他当选,将立刻增加公共开支,并将向欧盟提出对新签署的“财政契约”进行重新谈判,这种被认为将威胁欧元稳定的观点引起了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的不安。然而舆论普遍认为,即便萨科齐再度当选,也不一定能很好地执行财政紧缩政策。目前法国已经是欧洲税赋最重的国家之一,通过加税使财政“开源”之路几乎堵死,只剩下“节流”一种手段。无论哪位法国领导人上台,都很难完成大幅减少赤字的使命。
法国正是欧元区现状的一个缩影:在主权债务危机袭来之际,每个国家都很清楚削减赤字是摆脱危机的惟一手段,但在本国民意的强大压力下,又必须对短期经济增长做出保证。“减赤”与“增长”成为两种难以调和的诉求,也给欧元带来令人担忧的变数。
欧元区仍有解体可能
4月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上调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测,认为该地区经济虽然今年将萎缩0.3%,但2013年将实现0.9%的增长。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今年仍将陷于较深的衰退中,明年才会开始显现复苏。预计西班牙经济2013年将增长0.1%,意大利经济2012、2013年则分别萎缩1.9%和0.3%。
然而,跟官方温和乐观的预测相比,国际金融市场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就在IMF报告公布一天前,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突破6%,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也正在向这个令人不安的警戒线迈进。欧央行的两轮再融资计划(LTRO)结束后,几个欧元区重灾区的融资难度“一朝回到解放前”。在南欧债市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大量避险基金涌入德国国债市场,使该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创1.63%的历史新低。
与此同时,花旗集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穆迪和标普两大评级机构很有可能在未来两到三个季度内再次下调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葡萄牙的信用评级,并称“今明两年,欧元区非核心国家的赤字将超过官方预测”。
欧元区核心国家的情况也不乐观。惠誉和标普已先后表示,如果财政状况距离削减赤字目标太远,那么欧元区的传统金融强国荷兰也将在今年或明年失去AAA评级。另外,继标普在今年1月下调法国主权评级至AA+后,三大评级公司仍有可能在两到三年内下调法国评级,“不论奥朗德和萨科齐中的哪一位赢得总统大选”。
欧元区持续蔓延的危机不仅体现在国债市场,也体现在银行体系中。有分析师指出,目前西班牙银行坏账已创18年新高,而该国一半以上的按揭贷款由其储蓄银行体系(Cajas)持有,现在该国房贷市场的情况跟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十分相似。“整个西班牙银行系统充满了有毒的按揭贷款证券⋯⋯(如果爆发次贷危机),我相信西班牙最多一个月就将拖垮整个欧盟。”一位名为Graham Summers的分析师表示。
IMF此前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也指出,目前全球金融稳定风险仍然偏高,且过去6个月并未减退,皆因欧洲及欧洲银行业系统问题恶化所致。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进一步阐述道:“欧债危机形势依然严峻,仍是困扰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因素。如果有欧元区成员无序违约,退出欧元区,可能会造成金融市场全面恐慌,存款客户挤兑银行系统。这很可能会传染到欧洲新兴经济体,造成政治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压力将远远高于雷曼带来的崩溃。”
“没有人能够肯定地排除某个国家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德国央行总裁魏德曼表示,“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设而已。”然而,同样没人能保证这种假设不会突然成真。
不论对欧元区经济的前景感到乐观还是悲观,这些分析报告都同意,欧债危机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于解决的方法,已经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减赤派态度强硬
“关于欧债危机,争论的核心是,政府应该对市场的力量做出多大的妥协。”去年年底欧盟达成财政契约后,美国《纽约时报》文章这样总结道。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一体化倡导者,认为欧元区各国都应向德国严谨的财政制度看齐,严格遵守欧元成立之初规定的财政纪律。金融市场的投机者是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更不应向其妥协。目前欧债危机中遭受损失的借款方和贷款方,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将之作为变革的契机。
今年西班牙国债收益率飙升后,德国央行总裁魏德曼的表态就清晰地体现出这种倾向:“若一国长期利率暂时突破6%,我们不应总是宣称这是世界末日⋯⋯这也是对那些相关国家决策者的激励,鞭策他们采取措施,并通过改革手段赢回市场信心。”
“德国欢迎市场信心崩溃,如果没有市场高涨的压力,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就不会下台。没有对危机的担忧,欧洲其他国家就更不愿给予欧盟监管本国预算的权力。”《纽约时报》文章认为。
据报道,担任了7年多欧元集团主席的卢森堡总理容克,已确认将于今夏离任。此前接任呼声甚高的意大利总理蒙蒂表示,自己忙于本国事务,无力管理欧元集团。并且现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也是意大利人,由另一个意大利人担任欧元区重要领导职务的可能性较小。现在这一职位呼声最高的候选人就是德国财长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朔伊布勒本人也曾公开表示,关于下任欧元集团主席的人选,那些“信用评级最高的欧元区国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言外之意,就是要把法国和西班牙的候选人排除在外。
德国人的强硬言论引起了许多欧洲国家的不满,但无法改变德国是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这个事实。去年12月9日,欧盟大部分国家达成了强化财政管理的协议,同意把控制预算平衡的条款写入法律或宪法,而欧洲法院将有权判定成员国为此制定的法律是否得当。如果成员国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超过3%,则制裁机制将自动生效。此外,债务占GDP比例的上限将被设定在60%,成员国还必须在法律中写入一条承诺,即一旦债务占比突破上限,将稳步削减债务。
这一协议基本符合德国的诉求,虽然要将其真正落实到各国法律中尚需时日,但也标志着以德国总理默克尔为代表的减赤派已经取得了象征意义上的胜利。
增长派掌握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后,减赤派的观点一度在舆论中占据绝对上风。然而,当更加现实的问题摆在人们眼前时,单纯削减赤字的弊端也呈现出来。这种方法虽有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却无助于解决迫切的经济滑坡与市场恐慌。
今年2月,西班牙的失业率已经接近24%,创下14年新高,远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跟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欧元区成员国平均10.8%的失业率同样令人担忧。如果继续削减赤字,必然导致公共部门岗位的减少,从而推动失业率进一步升高。失去工作的年轻人将极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政府却因减赤而缺乏解决社会问题的预算。如此恶性循环,欧元区或许永远无法走出经济的泥沼。
以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和部分政府官员为代表的增长派,建议欧洲学习美国的做法,使用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增长,通过拯救银行来拯救经济。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保持市场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是政府的主要目标,这是改动公共政策的前提。”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德国一战后的恶性通胀给该国决策层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导致德国人过度重视控制通胀,而对可能到来的通缩和大萧条风险视而不见。
另一些经济学家表示,虽然德国人的勤劳节俭令人敬佩,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数百年积累的传统文化所致。要让那些大手大脚惯了的南欧国家向德国看齐,不仅是不现实的,更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这样会突然拉低那些国家的国内消费。在出口不景气的情况下,内需对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经济学家的言论或许是纸上谈兵,但增长派包含一个强大的势力,那就是金融市场投资者。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大量美国金融机构带着美联储慷慨放送的现金埋伏在欧洲,等待从危机中捡便宜。然而,正如投资公司Lazard的欧洲金融机构总管所说:“目前为止,投资欧洲低价资产的回报都很令人失望。”欧洲央行虽然进行了两轮再融资,但力度依然有限。大部分美国投资者认为,考虑到欧洲短期内大量印钞的可能性较小,当前这一地区的金融资产普遍“标价过高”。
金融大鳄索罗斯4月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强烈建议该国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拯救欧元区。他指出,欧元区决策者只关注各国的财政不平衡,却没有看到市场的不平衡。“财政上举债可以提振经济,但反之不成立,即减缓经济发展并不能削减赤字。”索罗斯认为,由于这种原因,欧元区通过财政改革来提振经济根本不可行,“现在货币政策是惟一可用的工具。”
两个方向难调和
在4月17日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建议欧元区“采取有节制的财政紧缩,并延续宽松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短期内,一系列的危机救助措施需要继续推进,但鉴于该地区经济基本面仍较为疲弱,结构性的经济改革应采取“温和渐进式”,循序渐进地展开,以避免在近期内过度压低需求,出现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局面。
简单来说,IMF给欧元区开出的药方是:在使用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的同时推动财政紧缩,以实现“温和减赤”。这一同时兼顾减赤派与增长派诉求的建议听上去很美,但实现的前景并不乐观。目前对于欧元区发展方向的两种观点存在原则性差异,从两派的言论来看,要调和恐非易事。
在欧元诞生的最初几年,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是德国。这个依赖出口的国家通过统一货币,成功避免了本币的升值,从而实现了本国经济的繁荣。然而,随着欧元区边缘国家的主权债务滚雪球般增加,德国承担的贷款责任越来越大。据报道,去年IMF年会上曾有人指出,如果采取货币政策刺激手段,需要投入4万亿欧元才能稳定欧洲局势,而德国全年的GDP才2.5万亿欧元。德国不是不想救欧洲,而是不能直接出手援救。如果通过制造大规模通胀来刺激欧元区经济,德国将是最大的输家。
“我认为现在欧洲的货币宽松程度已经很高了。”德国央行总裁魏德曼表示,在刺激欧洲经济的过程中,欧央行的根本使命应该是控制通胀,“现在正在进行的弱化这项使命的讨论,令我感到十分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