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媒体称医药体制扭曲 隐秘利益链条推高药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16:44 来源: 工人日报

  在扭曲的医药体制下,整条产业链都在追逐高利润的药品。隐秘的利益链条,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

  【观点】药价为何就是降不下来

  一位亲戚最近跟笔者抱怨:鼻腔有点溃疡,医生给开了支60多元的软膏。软膏分量不多,价格有些贵,但想到只要效果好就行了。谁知用了一天后仔细看说明书,吓了一跳,上面赫然写着:可能会导致某些癌症。吓得亲戚赶紧把软膏扔了。

  亲戚生气地说:“我只是个小毛病,药贵不说,还可能带来这么严重的副作用,怎么就买不到价格合理又效果好的药呢?”

  药价高一直饱受诟病。在北京等大城市,看个感冒动辄花个千儿八百。消费者一直在质疑,药价为何居高不下,就是降不下来?

  最近的两则新闻报道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

  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开出巨额罚单,山东潍坊顺通医药有限公司和潍坊市华新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由于控制复方利血平原料,强迫下游生产企业抬高投标价格,要求必须将复方利血平的价格从1.3元/瓶提升到5元/瓶~6元/瓶,严重破坏了国家药品价格招投标制度。依据反垄断法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总计687.7万元和15.26万元。这是国内首起垄断重罚案。

  复方利血平是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抗高血压药,每片零售价格仅为0.08元,全国目前有1000多万高血压患者长期依赖此药,而且主要是中低收入群体,每年的消费量约为80亿~90亿片。

  此前,就有媒体调查发现,复方利血平的原料价格已从去年的178元/公斤飙升至今年的260元/公斤,全国60多家有复方利血平生产批文的厂家,只剩下常州制药、新华制药等为数不多的十几家在生产,而高血压患者人群庞大,因此出现了缺药的局面。

  不仅是复方利血平,断供的廉价基药越来越多,前阵子心脏外科手术用药“鱼精蛋白”短缺事件沸沸扬扬,有媒体报道称,鱼精蛋白在药品黑市价格已高达五六百元,是普通医院价格的300倍。今年基药招标低价取向在全国蔓延以后,廉价药短缺或断供的情况更为明显。

  国内药企最擅长的是,当药价被管制到微利时,便转向开发新的高价产品,对于廉价药半停半开,甚至放弃。

  不仅仅是药企,在扭曲的医药体制下,包括医院医生在内,整条产业链都在追逐高利润的药品。

  就在首起垄断重罚案曝光的前一天,央视调查发现,一种药物从药厂出厂价0.6元到医院的终端价格12.65元,中间各环节中间利润竟高达2000%以上。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每支仅仅在0.6元左右,医药公司再以4元的价格卖给医药代表,每支赚3元多。但医药公司称,这3元多并没有全部进他们自己的腰包,其中很大部分是招投标所花的费用。为了能保证药品高价中标,他们必须打通各个环节,这笔费用就是所谓的推广费。

  医药代表再以中标价每支11元卖给医院,中间差价7元,这个中间差价就是行业内部所说的“返费”,实际上就是给医院、医生、医药代表的回扣。

  按我国医疗价格政策规定,医院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也就是医院对采购的每一种药都可以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在北京中标价是每支11元,顺加15%之后,就是医院目前执行的零售价每支12.65元。

  最近几年,政府部门为了遏制药价虚高,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实行药品零差价,也就是要求医院按进药价卖给患者。

  有关专家指出,实行药品招投标政策的初衷也是为了遏制药价虚高,结果却被某些利益团体钻了空子。利用政策,在中标价的制定、药品的批发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遵循“潜规则”,相互勾结,形成了隐秘的利益链条,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

  要让药价真正降下来,就要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厂家的违法成本。国内首起垄断重罚案算是开了个头,但似乎罚得太轻,应让那些不法的经营者倾家荡产。

  当然,以上案件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斩断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根除药价虚高混乱现象,还要靠推进医药体制改革,让医院、医生、药企回归正位。(记者 刘静)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