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6日 23:07 来源:华夏时报
■程凯
一份报告就可以让两家西方媒体兴奋不已吗,尽管都得打上一个问号。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15年美国可能略微领先于中国,成为最终面向北美销售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基地。就此,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彼得·马什的报道题目是《美国重登制造业王座?》,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约翰·布西的报道题为《美国制造业要回家?》。
波士顿咨询的这份报告得出如此结论的理由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原因是基于美国生产率的良好增长,以及尚属低廉的工资;第二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很多地区的薪资水平正迅速上涨;第三个原因是中国制造的原材料成本并不比其它地方低,低的仅仅是人工。
具体到数据上,尽管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中国制造工人的薪水要比美国制造工人低得多,中国工资通常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是要看趋势,重要的不是绝对值而是变化值。根据波士顿咨询预测,未来5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成本估计每年将会上涨17%,而美国制造业工资的涨幅将仅为3%。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应用题——追及问题。
另外一个速度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按照波士顿咨询报告的数据,与工资成本上升速度对应的是,过去20年中国工厂工人的平均生产率已经提高了10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但是比较美国,仍不到同项指标的三分之一,因此抵消了中国的部分低工资优势。
除了上面两个数据,还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制造业产品的成本构成。因为雇工成本通常只会占到制造业总支出的20%-30%,而购置设备等其它成本在中国往往并不比其它地方低;因此,波士顿咨询敢大胆预测,到2015年在许多面向美国市场的产品制造方面中国不大可能拥有相对于美国市场的成本优势。
三条理由,摆数据、讲道理,似乎真的很有说服力,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波士顿咨询,还是《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底气都不足,更多的是在猜想。事实的走向往往要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就像10年前一样,中国刚刚加入WTO的时候,再有想象力的人也没有预料到中国制造的今天。这仅仅花了10年时间。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波士顿咨询的预测是按照5年计算的,我觉得太短了,如果要是按照10年来计算,一切理由就都变得充分了,中国制造10年后还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肯定不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也没有那样的想象力。
波士顿咨询的这份预测报告能如此引起大家的注意,大概在于它点出来了一个趋势的起点,而这个趋势的终点,本身就是中国的经济谋划者希望达到的目标——外贸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转型。还是那个时间判断,一个五年不够,两个五年靠谱,一个“十二五”不够,加上“十三五”有戏,十年这个时间段是非常有意思的。
就在这个起点之上,的确发生了很多预示着趋势变化的事实。
在美国制造方面,近几个月,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福特等大公司纷纷宣布计划,针对在美国本土的制造业投入资金,尽管《华尔街日报》称其为屈指可数的几家公司,但这是一个苗头。
在中国制造方面,《华夏时报》最近的一篇报道《东莞之痛:iphone供应商出走越南》很说明问题。鉴于越南劳动力成本较低,苹果公司的明星产品iphone手机的触摸屏供应商胜华科技准备投资1亿多美元在越南建厂,同时,该公司也并没有否认,在成本压力之下大陆工厂有减产或者外迁的可能。除了胜华科技,还有富士康,这个在去年频频遭遇员工跳楼事件的企业,除了把工厂往内地搬迁之外,也在大动投资海外的念头,已知的消息是富士康未来5年可能向巴西投资120亿美元开设工厂。
对美国制造而言,回流可能不太给力,但是对中国制造而言,流出可能成为细水长流。按照波士顿咨询的一个提法:除非是为了在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上销售,外国公司越来越没有动力把生产基地设在中国。
但是,以上这些事实还是不能完全说明未来5年或者10年的事情,因为对于上面提到的那几个数据而言,都不及另外一个数据的变化来得快,而且那么充满不确定性,这个数据就是人民币的汇率。
劳动成本提高,人民币大幅升值,这才是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最大挑战,一旦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形势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而相对于前些年的那些针锋相对的争论而言,目前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开放自由兑换,加大升值力度的争论已经不再是一种均衡的事态,我的感觉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在国内逐渐占据了主流,这种迹象至少表明,人民币升值加速的可能性变大了。如此一来,中国制造未来几年遭遇到的困难也就加大了。人民币才是让中国制造成为过去时的终结者。
真的需要这么悲观吗?也没有必要。因为,就像我们上面做的算术题一样,生产一件产品,劳动力成本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有生产效率。就好像中国美国商会的专家王杰说的一样,“如果中国实现了创造更高效经济的计划,你可能会看到生产率上升,进而拉低制造业成本。”
美国制造超越中国制造!这是美国制造人一厢情愿,却是中国制造的一声警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