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贺宛男:调控不能单靠货币政策

2011年05月06日 18:25 来源:《理财周刊》

  面对通胀,面对财政收入增长33.1%,政府该做的应当是减税、给中低收入者以适当补贴等措施,而不是永无休止地收紧银根。否则,实体经济前景堪忧,股市更将会雪上加霜。

  贺宛男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三重困境。

  实体经济层面,PMI指数从3月的53.4下降至4月的52.9,低于市场预期。2010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也表明,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从2010年全年的37.5%,放缓至2011年一季度的25.5%,一季度与去年四季度相比更降至-19%;而近800家半年报预告显示,上半年能保住20%的增长已算不错。

  虚拟经济层面,本周出台的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一句“价格上行压力加大 准备金无绝对上限”,让已经有气无力的股市更加羸弱不堪,3000点、2900点关口已相继失守。

  从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通胀指标看,今年1、2、3月CPI分别达4.9%、4.9%和5.4%,3月份的5.4%更是近三年所罕见,4月超5%也在意料之中。

  所有这一切,源自宏观调控一味依靠货币政策,而货币当局又主要依靠数量型工具,存在政策失当,收缩过紧的嫌疑。

  今年以来,央行分别于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和4月21日4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如此密集调控几可谓史无前例。尤其是存准率,记得2007年经济过热时(那时GDP增速高达13%)也就一月一次,最高调至17.5%。如今大型银行存准率已达20.5%,央行还说“并不存在绝对上限”,还要继续抽水。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如今的通胀已不完全是货币因素,甚至主要并非货币过多所造成。例如,成品油价格调高至近8元/升,纵然有人在炒国际原油期货,但主要也并非是人民币宽松造成的。央行货币报告自己也承认,输入型通胀是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报告引用第一季度各月进口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1.7%、16.6%和15.5%,平均达14.6%,远远高出同期消费价格指数(CPI)4%~5%和工业品价格指数(PPI)6%~7%的涨幅。

  央行频频动用存准率,天量资金被冻结。一季报显示,仅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存放于央行的资金就达8.9万多亿元,五大行实际准备金率(包括法定和超额准备金率)分别为22.34%、24.24%、25.19%、21.17%和18.38%,估计全部金融机构被冻结资金在15万亿元以上。全社会五分之一货币(一季末M2为75.8万亿元)失去货币功能,静静地躺在根本不需要货币的中央银行,后者还要为之支付利息,如此调控,恐怕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家!

  央行频频动用存准率的第二个后果是贷款利率高企,资金成本日益走高。虽然,目前中国的基准利率并不高,如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25%,贷款基准利率为6.31%。但央行货币报告显示,3月份,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55.82%,比年初上升12.78个百分点;执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为30.22%,比年初上升1.06个百分点;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仅为13.96%,比年初下降13.84个百分点;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达7.10%。这正是16家上市银行今年一季度贷款仅增5%、利润却增长33%的主要原因,以至市盈率低至10倍,人们还是不买银行股的情绪发泄。至于民间借贷,报载温州民间借贷年化利率已高达150%!

  央行主要依赖数量型工具,并且宣布“存准率无上限”,对加息却极为谨慎,从而使老百姓的钱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实际是一种剥夺)。表面上看是因为担心加息会吸引热钱,更难控制通胀预期,实际是中国的央行承担了太多的调控重任——高达3万亿美元的外储要央行强制结汇,为此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据公开数据,到今年3月末,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这正是流动性泛滥的“祸首”。央行还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发改委专家称,新增外储7年间仅汇率损失已达2711亿美元。保增长要靠央行,一声令下10万亿元贷款放出;抑通胀也要靠央行,又是一声令下,短短数月间,贷款增长从30%多降至15%。如此一下子大泛滥,一下子又猛紧缩,怎不引发流动性痉挛?

  中国宏观调控不能老是依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该有作为了。面对通胀,面对财政收入增长33.1%,政府该做的应当是减税、给中低收入者以适当补贴等措施,而不是永无休止地收紧银根。否则,实体经济前景堪忧,股市更将会雪上加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