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避免日本海啸后的灾难在华重演

2011年05月12日 18:00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罗沙)近期在日本发生的严重地震海啸灾害让人们对海洋灾害的关注日益增加,而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记者在中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就公众关心的海洋灾害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

  刘赐贵说,当前随着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沿海陆续兴建了一批核电厂、重化工和储油储气基地等大型工程,各类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已建和在建的核电厂,虽然在设计过程中已对风暴潮、海浪等灾害影响有所考虑,但绝大部分都未充分重视可能遇到的海啸巨灾和海冰灾害的风险。而重化工、储油储气基地等工程设计过程中,基本没有针对重大海洋灾害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估。一旦发生类似日本的海洋灾害,不但会对这些设施产生强大的破坏力,还有可能造成核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和溢油等次生灾害。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他表示,为防止日本海啸后发生的巨大灾难在中国重演,国家海洋局将组织力量,尽快启动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抓紧开展针对沿海大型工程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同时推动建立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制度,以便未雨绸缪、提高防范和抵御极端海洋灾害的能力。

  刘赐贵表示,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中国沿海地区面临的海洋防灾减灾压力越来越大。国家海洋局承担着海洋环境观测预报、海洋灾害预警报和海洋灾害影响评估的责任。做好海洋灾害预警报的发布,及时为各级政府提供灾害信息是海洋部门在应对海洋灾害中最主要的职责。

  他说,近年来,国家海洋局继续强化海洋观测和预报体系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水平,丰富各类海洋灾害预警报产品。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由各类浮标、潜标、卫星、雷达、飞机、船舶和岸基(岛屿)观测站点构成的立体观测系统,海洋观测的范围不断扩大,观测手段不断丰富,观测要素对象不断增加,实现了海洋岸基站观测数据的分钟级实时传输,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加。

  此外,中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圆满完成了2010年初渤黄海三十年同期最严重海冰灾害、智利地震海啸和日本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应急工作。

  刘赐贵认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

  对此,国家海洋局将坚持把提升海洋灾害应对的能力和水平放在首位,切实树立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海洋观测预报体系建设,完善国家与地方结合的海洋观测预报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海洋观测网络,加大海洋观测站的改造和升级力度。二是进一步提升海洋预报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提高海洋灾害预警报产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丰富预警报产品,拓展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发布的范围。三是进一步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推动建立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制度。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