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魏国雄:积极的风险管理是银行转型的关键

2011年05月18日 15:39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魏国雄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促进和加快了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银行来说,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风险管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实施积极的风险管理还是消极的风险管理,不仅会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结果,而且也影响其经营方式转变的成效。

  积极的风险管理就是谨慎与稳健的经营

  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但发展是绝对的硬道理,没有发展就会使银行失去前进的动力,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异议。关键是如何发展,以何种方式、何种速度发展。如可以有激进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有保守的缓慢发展,如何把握发展的方式和速度,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并不一致。积极的风险管理倡导的是在谨慎基础上的稳健发展,谨慎与稳健发展是商业银行经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积极的风险管理最基本的内涵。

  积极的风险管理是要根据外部环境条件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作出积极的防范,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的风险损失结果采取最大限度的控制,它既考虑短期的发展和收益,又关注长期的风险隐患。这是积极的风险管理与只注重短期的发展速度和收益、不顾长期风险的激进的风险管理的主要区别。积极的风险管理与保守的风险管理也截然不同,谨慎而稳健的风险偏好,既不是盲目地放松风险管理要求去追求超常高速的发展,也不是消极、简单地说“不”,通常表现为有条件的肯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做,达到何种要求就能做等。面对外部经济环境和经营条件,积极的风险管理既不会因外部环境较宽松而降低或放松风险管理要求;也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紧缩而看什么都是风险,感觉悲观失望。

  银行业务经营过于激进或过于保守都不符合积极的风险管理要求,都属于消极的风险管理。银行业务经营必须以谨慎与稳健为基础,当然这个谨慎与稳健是相对激进或保守而言的,不是绝对的谨慎与稳健。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益结构、客户结构、信贷结构、交易对手结构、交易产品结构等,不仅可以反映银行经营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状况以及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的成效,而且也是评价银行风险管理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信贷业务是盈利比较高又是风险比较大的业务,如果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就会给银行的长期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压力,占比过低又会制约银行的发展,影响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外银行的历史经验,商业银行比较谨慎和稳健的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45%左右比较合适。

  当然,不同的银行对谨慎与稳健的发展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家银行自认为的谨慎决策和稳健发展,与同业相比可能已经是很激进了;反之,当一家银行自己感觉经营已是很激进了,但从市场业绩看来还是比较谨慎与稳健的。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银行有各自不同的风险偏好,也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掌控能力,有时这种差异还会比较大。但无论如何,从积极的风险管理的角度讲,由于受到风险管理能力和技术的局限,高风险业务如信贷业务不宜在短期内以超常过快的速度增长。根据以往的经验,信贷的超常增长通常会在3~5年后反映出超常的不良,因此这种做法至少应被视为不够谨慎与稳健。

  在信贷资产中某一领域、某一区域、某一客户的占比过大或集中度过高也不是积极的风险管理。如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受经济发展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若把贷款或投资过多集中在房地产业,一旦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不良贷款,严重时还会由此引发系统性风险。即使有的银行把贷款集中投向了房地产相关行业,也会受到房地产市场的拖累。当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时,相关行业就会受到冲击,银行信贷资产同样会受到影响。所以依据谨慎与稳健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包括信贷结构在内的业务经营结构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积极的风险管理的具体体现。

  积极的风险管理具有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积极的风险管理能使其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是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是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恰到好时”的进入,“恰到好时”的退出,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最佳境界,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银行积极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对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计量、控制或规避,从而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降低损失,获取收益的目的。银行的业务经营能力实质上反映的就是风险管理能力。哪家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高,它的经营业绩就好、盈利就大,在市场上就有竞争力。事实上也只有风险管理水平高超的银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识别、计量、掌控风险,才能做到别人识别不了的风险、别人计量不了的风险、别人掌控不了的风险,都能识别、计量和掌控,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的高盈利。

  商业银行的经营就是在识别、计量和把控风险中进行的。如果对有风险的业务不敢做、不会做,说到底就是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问题。积极的风险管理就是善于运用风险识别、计量等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当然在银行经营中确实会有一些风险难以识别、难以计量、难以防控。在这种情况下,可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提供担保来防范和控制风险。但如果这种担保量过大,那么就说明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计量能力、防控能力缺乏竞争力,这样也就很难有好的经营业绩和可持续的发展了。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银行对借款人信用等级准入是以基准利率为标准确定的,并要求提供银行可接受的担保。如借款人信用等级达不到准入要求时,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担保的质量,如用易变现的国债、存单等低风险资产作担保。需说明的是,担保可以加大借款人的违约成本、降低违约激励,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既不要轻视担保,但也不宜过度依赖担保。二是提高融资定价,如上浮利率,以收益来覆盖风险敞口。但前提是要进行风险评估,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因素;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充足,其经营现金流是短期不足还是长期紧缺,以及其上下游的客户情况;借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是否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如何等;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风险对价、风险补偿等是否能满足收益目标。只要银行经过风险评估,确认收益能覆盖风险,并愿意接受或承担与其收益相匹配的风险,就可以采取信用方式向借款人提供融资。

  消极的风险管理通常不是努力从风险识别上提高技能,而是主要靠第三方担保来防控风险,并且过度依赖大客户。同时在融资的定价上既缺乏相应的风险对价机制,又缺乏抵质押品范围和折扣率的弹性等。现在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借款人如要向银行融资,必须要有银行认可的抵质押品,若没有合适的抵质押品,就得找合适的担保公司。于是近年来各种担保公司应运而生,据统计,2010年全国大大小小的担保公司已突破万家。这些担保公司大多都是围着银行转。这一方面是好事,解决了一些借款人,尤其是缺乏合适抵质押品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从一些地区的调查来看,借款人找担保公司担保至少得支付融资额3%甚至更高的手续费。而银行为扩大融资业务,相互间甚至还不断地竞相降低担保公司准入的条件和要求,如不断降低保证金比例,甚至免保证金,不断放大担保的倍数等。随着担保公司担保额的增大,一些担保公司的潜在风险开始显现,引发区域系统性风险的几率也随之增大。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把对借款人的风险识别和把控完全交给担保公司,银行承担的风险从短期来看是小了,但从长期来看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放弃了自身对风险的识别和掌控,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这会导致银行风险识别能力、计量和防控能力的退化减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银行过度依赖担保公司的担保来防范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悲哀,是银行缺乏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积极的风险管理应当是有效率的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效率不只是一个业务办理速度快与慢的问题,更是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和重要体现,也是评价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积极的风险管理不仅要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率的防范和控制,在收益相同的条件下,选择风险小的,在风险相同的条件下,选择收益大的;还要对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提升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由于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在具体的操作中有时会发生矛盾,因此积极的风险管理既要确保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住风险,又要积极发展业务,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具体的流程须按业务的风险大小和复杂程度来设置。即风险大、复杂程度高的业务实施长流程;风险小、较简单的业务实行短流程;其余的实施标准流程。这既保证了低风险业务的高效率要求,又控制了高风险业务,满足了业务发展的效率需要,这也是积极的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改进内容,但有时为了确保谨慎与稳健的经营,防范风险隐患,只能放慢发展速度,上收业务权限,设置更多的环节和人员来承担风险识别的工作,暂时降低效率。随着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技能提高以及先进技术工具的采用等,风险识别和防控的环节可以逐步优化、简化,风险管理的效率就会逐步提升。所以业务流程的效率也是风险管理能力的一种表现。

  这种有效率的风险管理不仅体现在对客户的服务上,而且也表现在经营成本上。判断一项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有效的首要标准在于成本收益比是否可行,如果采取万无一失的风险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风险,但却以牺牲大量的市场机会为前提,同时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在实践中可能并不可取;如果一项风险管理措施虽然在防控风险上没那么严密,但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人财物成本相对也较低,那么这项风险管理措施可能更适合、更积极。

  如按现行一般的融资办理流程,借款人向银行提出申请后,要经过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授信、押品评估、业务审查等环节,贷款申请才能进行审批,而且由于银行内部的部门分工和上下级机构的授权,这个流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每个环节对风险的识别和防控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具体如何操作,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若按流程,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操作起来就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即便是每个环节都不耽搁,也很难满足借款人对融资的效率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对融资效率的敏感甚至高于对融资价格的敏感。

  若几个环节同时并行,环节没有少,时间可以大大缩短,效率显著提高,也能满足借款人的融资效率需求。但这样操作的成本会比较高,占用的人力物力会比较多,就银行经营来讲,还不是一个有效率的风险管理方式。

  若按照积极的风险管理要求,对流程再进行优化,不仅可以有效地把控住风险,还可大幅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具体来说,整合部门职能分工,调整上下级授权权限,改变由上下级机构几个部门对同一借款人分别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审查的做法,把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评定、授信、押品评估、业务审查等环节进行整合。在逻辑上,一个环节也不能少,所有的风险因素分析、评估、审查、评价都需做到位,都要有明确的意见,但实际的操作则由同一个团队来完成,不走重复的流程,不做重复的工作,也不重复采集信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融资业务办理的效率。但前提有两个:一是要有技术的支持,需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工具;二是要有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支持。

  积极的风险管理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生命力。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时刻都在与各种风险打交道,要想防范和控制好风险,并在竞争取胜,尽管影响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不断完善和创新风险管理是最关键的。由于市场复杂多变,客户的需求不断变化,银行的业务在这个变化当中不断发展,与业务发展紧密相连的风险管理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对银行来说,没有风险管理持续不断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

  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业务也就谈不上风险管理,业务不发展,也就没有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风险管理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只有在业务发展中才会有风险管理的问题,而且风险管理也必须伴随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而不是固守既有的模式与方法。所以说银行积极的风险管理的实质是确保业务能持续健康发展,能经得起各种风波的冲击,避免最坏的或最不希望的情况出现。

  不断完善和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基本精神、基本内涵就是要对风险管理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既不随意地否定也不武断地肯定,面对机会与风险,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新的市场机会,防控新的风险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管理属于时空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种方法去解决所有的风险问题,因为每一个风险案例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需要有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案,尤其是一些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操作起来又比较复杂的业务,更是需要量身定制,寻找最佳的方案。这种具有艺术特点的风险管理创新,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包容妥协,当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包容妥协的,这里既不是消极的包容妥协、更不是无原则的包容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包容妥协。而且这种积极的包容妥协式的风险管理创新极为普遍,体现在银行不断发展的业务经营过程中。

  不断完善和创新的风险管理就是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见势更早、行动更快、措施更强地做好风险防范,确保业务经营顺利进行,为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要真正做到不断完善和创新风险管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在银行之间还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从银行经营的结构通常可以大体评价其风险管理的创新能力。例如从银行贷款的方式占比来分析:若是信用贷款占比相对比较高,且相应的收益也比较高、资产的质量又比较好,那么就可以说这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比较强。若信用贷款占比较高,资产质量也好,但收益不高,说明银行有市场竞争力,优良客户的贷款占比大,但风险管理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若担保贷款占比较高,收益比较低,即使资产质量还不错,也说明银行的风险管理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