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灾后重建助推东汽发展升级

2011年05月19日 17:27 来源:《企业文明》

  文 / 孙岩松 万 勇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简称东汽)是东方汽轮机厂的承续企业,隶属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是我国研究、设计、制造大型发电设备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国有企业。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惨遭劫难的东汽成为震中受灾最重的央企。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东汽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全力投入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秉承“绿色动力,造福人类”的企业宗旨,大力实施火电、核电、风电、气电、太阳能等“多电并举”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东汽不仅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地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的各项任务,同时也在灾后重建中从大灾难走向大发展,成功实现了企业的蜕变和升级:装备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工艺流程更加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切实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科学规划,

  优化布局,打造新型重装基地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东汽重建加速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汽重建,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东汽视察指导工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汽重建的重要精神指示:基地重建“首先要彻底打破以前按分厂,按产品布局的组织方式,站在更高的起点来谋划长远发展。”这一全新的指示和要求决定了新东汽的重建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建设一个“更加先进、更加安全、更能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装备一流、质量一流的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

  为此,重建伊始,东汽一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以实现新机制、新结构、新水平为目标,遵照党中央、国务院“新基地建设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以人为本,按最佳的流程,最合理的布局,最低的运行成本,建设一流的东方汽轮机新基地”的根本要求以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工艺先进、布局合理、流程精细,运行成本低。突出核心部件和研发、试验能力的提升,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土地集约的建设方针,符合当地城市规划总体发展思路,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东汽新基地建设的总体方针。

  在重建过程中,为了从企业的先进性、安全性、经济性、可持续发展等各种密切相关的复杂因素通盘考虑基地建设布局,并体现现代集成制造和环保理念,东汽按照科学规划、科学重建的目标要求,坚持立足当前和兼顾长远,坚持统筹兼顾的总体原则,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简单复制,尽力做到了厂区内没有烟囱,铸造、锻造等热加工厂房都有消烟除尘装置回收烟尘并作无害化处理;没有架空电缆和能源管道,地下管网四通八达,实现了智能管控,减少了电磁污染;厂区照明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减少灯光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水资源宝贵,工业用水量增加将导致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存在诱发局部地质灾害危险,着眼长远发展,东汽新基地厂区内排水系统设计具有雨水收集功能,地表水将用于景观和绿地灌溉,既防洪涝,又保护地下水源。建成后的新基地既确保了抗震防汛等自然环境的安全可靠,也追求了交通协作等人文条件的便捷有利,既符合生产经营、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社会大生产的客观规律。

  东汽新基地的建设也充分考虑到了物流的顺畅和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汉旺现有的生产设施水平的基础上,坚持产品和部套集中生产,打破原有的汉旺生产格局,实现了集中合理的工艺布局。通过结构布局的优化,东汽新基地产品内部流程初步实现了简短清晰,流程科学,物流顺畅,从而使得管理难度大幅下降,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转型,促进企业战略升级

  抗震救灾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我国电力市场需求急剧下降,这对东汽的生产经营和恢复重建造成了巨大压力。然而,大地震的重创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并没有挡住新东汽前进的步伐,却给了新东汽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发展轨迹,调整思路,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优势,发展新兴能源产业,提升综合实力的绝佳机遇。

  2007年前,东汽的主要产品还是以各型燃煤机组为主,产值超过70%,核电、燃机、风电、工业汽轮机、太阳能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虽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产值不到30%。地震摧毁了东汽人43年苦心经营的汉旺基地,东汽的燃煤机组制造能力遭受重创,核电、燃机、工业汽轮机制造能力遭受不同程度损失,太阳能光伏产业更是遭遇了行业恶性竞争,跌入低谷。在这当中,唯有风电产业在地震中保存完好,发展迅速,产能不断扩大,使得它很快成为了东汽迅速恢复生产的信心所在,成为了东汽未来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面对市场订单减少和重建资金投入巨大的双重压力,东汽党政一班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精神指导下,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科学果断地作出重大决策:重拳出击收缩多元产业,集中精力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并根据国家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把发展低碳技术和新能源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占领未来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加快风电、核电、燃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自2008年5月17日恢复生产以来,东汽风电产业不断壮大,产能迅速提升,产值比例从2008年的30%,突破性地达到2009年的50%。其间东汽的核电、燃机比例也分别从震前的3.48%、1.96%提高到6.67%、5.56%,燃煤份额则相应缩小,从震前的49.27%降低到37.78%。

  2009年底,东汽2.5兆瓦风力发电机样机试制成功。风电产业长袖舞动大江南北,天津东汽风电制造基地全面投产,风电叶片配套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在内蒙古通辽、甘肃酒泉、江苏南通等地,东汽营销服务公司正在星罗棋布建设中,一个强大的风电制造服务网络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地区延伸。

  2010年,当众多企业争相投资风电产品制造,造成全行业性产能过剩,工业和信息化部不得不出台产业调控政策抑制风电产业投资增长时,东汽党政统一思想,决定把东汽的风电产业目标定位在自主研发海上风机和风电产业链向售后服务延伸上,启动了弱风型、抗台风型、直驱风机、海上风机的技术开发。与此同时,东汽又把核电的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承担起了台山、红沿河、宁德、福清等项目共18台核电汽轮机技术最为前沿的制造任务,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成为了我国核电汽轮机装备研制的最大供应商。

  两年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东汽从传统装备制造向新能源装备制造转型,不仅稳步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大幅提升。2008年,东汽完成了产品产量2 320万千瓦,取得了工业总产值108亿元的良好业绩;2009年,东汽更是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7.47亿,完成产量2 928.45万千瓦,产能重新位居世界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东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得到极大增强。

  坚持规范管理,

  统揽全局,推动企业提效增能

  2009年,东汽再次经历了震后极不平凡的一年,企业不仅要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同时也面临着生产经营、灾后重建、职工安置三大任务。面对灾后各种事务纷繁复杂,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的严峻形势。东汽一手抓机构改革,一手抓制度建设,强化机制保障,确保了灾后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是整合资源,法定程序实现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对东汽投资发展公司的托管。2006年,东方汽轮机厂实施公司化改造,成立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和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5?12”震后,为了调动和集中两个公司即东汽有限公司和东汽投资发展公司的所有资源和力量保证生产恢复、职工安置和灾后重建,确保东汽有限公司和东汽投资发展对抗震救灾、职工安置、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等各项工作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协调、统一管理,东汽最大限度地整合两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2009年,东汽针对市场营销、技术、生产、用户服务等相关单位的机构进行了重新优化重组和局部调整,涉及两个公司的18个单位,优化调整后的“大东汽”机构更加精简,制度更为健全,职责更加明确,业务流程更加通畅,管理更加规范。

  二是规范权力运作,防范管理风险,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和内控机制建设。震后,针对搬迁管理、震损物资销账管理、物资采购和外扩质量管理等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东汽严格物资管理,严格财务管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大力开展效能监察,并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惩防体系建设和重建搬迁、生产经营、职工安置全过程。结合公司“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实际,东汽及时开展了外迁物资效能监察、安置房建设使用情况效能监察、生产协作管理效能监察、积极规范生产、技术、设备、供应物资等外迁安全,强化了制度与机制的执行力和外扩规范管理。

  三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制度的完善促进公司管理规范化。震后,东汽及时制定下发新的《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强化大局意识,确保了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完成。为使救灾物资能够发挥最大作用,东汽下发《关于严格管理救灾物资的通知》,针对每一笔救灾物资和救灾款进行严格登记、标明来源和用处,进行透明化管理。为了确保公司资产安全,根据《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要求,东汽下发了《关于严格公司灾后物资管理的通知》,以增强公司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国有资产不流失。按照科学理财,依法理财的工作思路,东汽实行科学规范理财,先后从新修订了公务出差、固定资产、公务接待、资金支付、内部财务审计、办公用品和车辆管理等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东汽共挽回经济损失达494.8万元,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

  坚持自主创新,

  追求卓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针对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产业拓展能力等方面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企业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等方面还未完全实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现实情况。东汽积极探索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在引进吸收消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技术自主创新和自主设计能力,加快设备更新和平台建设,加快技术积累和核心技术的形成,建立了从工艺试验、产品研发到基础研究,多层次、全范围的技术研发机制。

  一是着眼于自主创新能力的长远规划,从企业长远发展所需的重大关键技术的超前研发及基础技术开展研究工作以及企业中期发展所需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着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营造创新氛围,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快了一批核心技术的研究。自2009年以来,东汽先后通过自主创新完成了风电2.5兆瓦、2兆瓦风机的成功研发,初步实现了东汽风机产品系列化,扩大风机市场占有率。在此期间,东汽核电GT转子成功实现国产化制造,在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壮大新兴能源产业的进程中,东汽又书写了暂新的一页。

  二是加快试验平台建设,努力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油泵试验台、轴承试验台、多级透平试验台。经过不断发展完善,东汽已具有国际先进的产品试验室/台,在技术开发和产品试验上具有世界一流条件和实力,拥有了高速动平衡机实验室,可进行转子动力学和长叶片动振动试验;拥有了大尺寸轴承试验台,可进行大轴承特性试验;拥有了主油泵试验台,可进行主油泵特性试验;拥有级透平试验台,可进行整级叶片性能试验。同时还拥有了低速风洞实验台、汽轮机阀门联动试验台、燃机空负荷试验台、风电试车试验台。这些试验设施的建成和投用,对东汽提升产品性能,研究开发新产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大大提升了东汽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保证了东汽的产业之树常青。

  三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引进西方先进的数控设备,加快制造设备数控化、工艺布局合理化、检测技术精密化,工艺试验研究超前化的进程,最大限度地淘汰汉旺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自主创新的制造水平。并按照数字化企业和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的标准要求,以“四个数字化和两个平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管理及网络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为核心,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经过重建,新东汽装备今非昔比,不仅拥有了大型数控龙门铣,大型数控镗床、转子焊接设备、真空电子束焊、柔性生产线等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装备。通过引进、自制、改造,新的先进设备的投用,新东汽基本实现了工艺流程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提高、结构的升级换代,为公司产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装备保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